香溪渡头春雨时,溪风吹青杨柳枝。
溪头死者苦无数,白骨累累知是谁。
舟中老人向人语,此徒乃是良家子。
一身去家充海军,扎砦香溪渡头水。
大军万马西南来,赤帜白日青天开。
奈此纵横肆血气,至今白骨堆青苔。
君不闻圣人用兵不得已,伐暴胜残济时起。
锋镝之下不可容,要在人心识天理。
【注释】
香溪:指香江,今广东新会县地。
青杨柳:柳树的枝叶呈青色。
死者:战死者。
此徒:这个士兵。
良家子:平民家庭出身的人。
扎砦:建立营寨,屯驻军队。
赤帜:红色的军旗。
奈(nài):无奈,无可奈何。
纵横肆(shì)血气:任意杀人。
锋镝(dí zhì):箭尖。
在人心识天理:从人们的心里去认识道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香溪渡头为背景,描述了渡口附近的战争场面,通过描绘战乱中的士兵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示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香溪渡头春雨时,溪风吹青杨柳枝”描绘了香溪渡头的春天景色,春雨绵绵,溪风拂过杨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然而,这种宁静被突然打破,因为接下来的句子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溪头死者苦无数,白骨累累知是谁。”战死者的尸体遍地皆是,令人心痛。
接下来四句“舟中老人向人语,此徒乃是良家子。一身去家充海军,扎砦香溪渡头水”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一个老人在渡口向人们讲述了战争的残酷,这些士兵都是良家子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被迫参战,他们的家人也因此遭受了灾难。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投身于海军之中,在香溪渡头驻扎下来。
最后四句“大军万马西南来,赤帜白日青天开。奈此纵横肆血气,至今白骨堆青苔。”则转向了战争的全局,描述了大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情景,以及他们在战场上横行霸道、肆意杀戮的景象。这种残酷的行为使得大地上的白骨堆积如山,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
尾联“君不闻圣人用兵不得已,伐暴胜残济时起”则是对战争本质的揭露。圣人发动战争往往是不得已的选择,目的是为了消灭暴乱和残害人民的力量,从而恢复国家的安定。然而,现实中的战争往往并非如此,反而更加残忍和无情。尾联“锋镝之下不可容,要在人心识天理”则是对战争中人性的批判。在战争中,士兵们常常面临着生死抉择,但他们的行为往往违背了道德和伦理,失去了人的本性。
这首诗通过对香溪渡头的描绘,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性的摧残。通过对战争的描述和反思,杜甫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