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之水流迢迢,洛阳女儿名娇娆。
娇娆十三称绝色,十四怀春未可挑。
才梳堕髻即殊众,怕逐时人斗小腰。
学成织锦机犹涩,解度新声瑟懒调。
日出采桑城东路,路傍桃李花飘姚。
左手提笼丝作系,右手攀花折其条。
国卿下装不复顾,使君五马徒相邀。
董家高楼一百尺,归来谁见倚逍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释义和分析:
- 河中之水流迢迢,洛阳女儿名娇娆:
- 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流经洛阳时,那里的姑娘们个个美丽动人。
- “河中”指的是黄河,“迢迢”形容水流长远而广阔。
- “洛阳女儿”指的是古代洛阳的女子,“名娇娆”意味着她们的名字都带有“娇”和“娆”(柔美、迷人)的意味,这里突出了她们的美丽。
- 娇娆十三称绝色,十四怀春未可挑:
- 十三四岁的少女已经可以被称作绝色美人,但到了十四岁,还处于青春发育期,尚未完全成熟。
- “称绝色”形容女子容貌出众,无与伦比。
- “怀春”指的是女子的青春年华,“未可挑”意味着她们还不适合被选择或嫁娶。
- 才梳堕髻即殊众,怕逐时人斗小腰:
- 刚梳好头发,发髻松散,就已经非常引人注目。
- “堕髻”指的是松散的头发,“殊众”意味着与众不同,突出她的美貌。
- “怕逐时人斗小腰”表达了她害怕与世俗之人比拼身材,担心自己不够苗条。
- 学成织锦机犹涩,解度新声瑟懒调:
- 学习织机的技巧已经很熟练了,但织机仍然显得有些笨重。
- “织锦”指的是纺织精美的织物,“涩”可能是指机器操作起来不太灵活。
- “解度新声瑟”指的是弹奏古琴的技巧已经很娴熟,但弹琴时仍感到有些吃力。
- “调”可能是指调整音律或弦的位置,“懒调”表明她弹奏得不够轻快。
- 日出采桑城东路,路傍桃李花飘姚:
- 太阳升起时,她沿着城东的小路去采摘桑叶,路旁的桃树和李树盛开着美丽的花朵。
- “日出”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采桑”指的是去摘桑叶,“路傍”指的是在路边,“桃李花飘姚”描述了桃花和李花随风飘扬的美丽景致。
- 左手提笼丝作系,右手攀花折其条:
- 她左手提着笼子用来捕捉蚕宝宝,右手则攀折花朵。
- “提笼”指的是提着养蚕的笼子,“作系”意味着用来捕捉蚕宝宝的工具。
- “右手攀花”描绘了她伸手采摘花朵的动作,“折其条”则是指摘下花朵。
- 国卿下装不复顾,使君五马徒相邀:
- 尽管穿着华丽的官服(国卿),但她并不关心这些,也不在乎别人的邀请。
- “国卿”指的是高级官员的服装,“下装”可能是指裤子或裙子,“不复顾”表示她对这些并不放在心上。
- “使君五马徒相邀”中的“使君”指的是地方长官,“五马”可能是指马车上的五个马套,“徒相邀”表示只是徒劳地邀请她而已。
- 董家高楼一百尺,归来谁见倚逍遥:
- 董家的高大楼房有一百尺高,她归来之后,谁会见到她的身影呢?
- “董家”可能是指董姓人家,“高楼”指的是很高的楼房,“一百尺”强调了其高度。
- “归”表示回来,“谁见倚逍遥”表达了她归来后无人能见到她的风采。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含蓄的女子形象。她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容颜上,更体现在她的智慧和气质上。诗中通过对她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举止的描绘,展现了她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性,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