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来得似贼来无。
逃亡满道皆名都。
西楚东瓯几千里。
如许。
惊心滋蔓谁能图。
况是频年交水旱。
天变。
又将疫厉到三吴。
云有孑遗应不信。
须问。
苍生何日命还苏。

【注释】

定风波·其二:词牌名,又名“碧山词”、“潇湘神”,双调一百零八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上片第一句起韵,下片第二句押韵。此为过曲(令)体,首二句定格,后两句可变。壬午,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兵来:指金兵入侵。得似:如同。贼来:如盗贼般侵扰。私感:私下里的感慨。兵来:指金军入侵。得似:如同。贼来:如盗贼般侵扰。逃亡:逃难。满道:到处都是。皆:全。西楚:指今江西境内的古楚国地区,以项羽所建的楚国命名。东瓯:古代越族的一支部落。几千里:指距离非常遥远。惊心滋蔓:让人惊心动魄。谁能图:谁又能平息?天变:天灾人祸。又将:又发生。疫厉:瘟疫流行。到三吴:到达临安(今浙江杭州)。云有孑遗应不信:难道还有幸存者吗?云:说。应:大概、大约。苍生:百姓。命还苏:希望百姓早日恢复安康。

【译文】

金兵的入侵如同盗贼一样猖獗,到处是逃亡的人群,那些远离战乱的地方,也人心惶惶。连年的战争已经让老百姓疲惫不堪,现在又遭受天灾和疫情的侵袭,百姓们的生活更是艰难。我担心这样的灾难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时作者正在故乡会稽(今属浙江绍兴)任知州。当时金兵大举南犯,作者对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深感忧虑。这首《定风波》即表达了这种忧虑之情。

词一开始写金兵的侵扰。“兵来得似贼来无”。意思是说,敌人来势凶猛,就像强盗一样无法阻挡。“私感”一词,点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国破家亡的深切悲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情绪。

词人将视野转向了远方的战场。“逃亡满道皆名都”,意思是说,战争使得无数的人流离失所,到处都是难民。而那些曾经繁华的城市,也因为战争而变得面目全非。这一句既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无辜受难者的同情之心。

词人开始关注那些被战争波及的人。“西楚东瓯几千里”。“西楚”指的是今天的江西省境内的古楚国地区;“东瓯”则是古代越族的一支部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场战争已经蔓延到了遥远的地区,甚至让那些远离战火的地方的人们也感到恐惧不安。这既是对战争破坏性的直接描述,也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无辜受害者的同情之情。

接下来的一句,更是将词人的担忧推向了高潮:“惊心滋蔓谁能图”。意思是说,这场灾难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绪,让大家都感到惊恐不已。而面对这样的困境,又有谁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呢?这里的“滋蔓”一词,既形容了灾难的广泛性,也表达了作者对解决之道的无奈。

词人再次强调了自己对战争的担忧。“况是频年交水旱”。意思是说,除了金兵入侵之外,我们国家还面临着连年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也让国家的前途更加堪忧。而“又将疫厉到三吴”一句,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这里所说的“疫厉”,既包括瘟疫,也涵盖了战争带来的各种创伤。而“到三吴”则意味着这些灾难已经扩散到了临安城附近,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整首词通过对战争的描述和对人们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深担忧。同时,也展现了词人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忧国忧民之心。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不仅是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共同特点,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种重要的精神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