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老欲尽,春蚕已就眠。
那能不作茧,丝子自缠绵。

【注释】子夜歌:古乐府诗名;其二:第二首。

桑叶老欲尽,春蚕已就眠。那能不作茧?丝子自缠绵。

译文:桑树的叶子快要凋落了,春天的蚕儿也进入了睡眠状态。哪能够不做茧呢?因为蚕丝是那样的柔软、细密、坚韧,所以它缠绕着,纠缠着,不肯轻易地脱离。

这首诗通过描写桑叶和蚕丝的相互关系,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桑叶、蚕和丝的关系写得十分逼真。

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言情的诗歌,诗人以桑叶为线索,通过描写桑叶与春蚕的关系,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全诗通过对桑叶和春蚕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诗人以桑叶为线索,通过描写桑叶与春蚕的关系,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诗歌的开头两句“桑叶老欲尽,春蚕已就眠。”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桑叶已经变得干枯,春蚕也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这两句诗简洁明了,却充满了诗意,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色。

接下来的两句“那能不作茧?丝子自缠绵。”则揭示了桑叶与春蚕之间的紧密关系。桑叶虽然已经干枯,但春蚕仍然坚持着生命的力量,继续吐丝。而春蚕吐出来的丝线,就像一条条缠绵的丝带,紧紧缠绕在桑叶上。

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春蚕吐丝的过程,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春蚕吐丝的过程,就像是诗人心中的一缕思念,不断地缠绕着自己,无法摆脱。

最后两句“那能不作茧?丝子自缠绵。”再次强调了桑叶与春蚕之间的紧密关系。春蚕之所以能够吐丝,是因为桑叶的存在。而春蚕吐出的丝线,又紧紧地缠绕在桑叶上,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自然规律,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痛苦。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