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相携处,白云知几重。
莫经葛陂道,风雨去为龙。
和题郭山人五岳游囊杂录 其二 杖
李攀龙,明代著名文人,与谢榛、王世贞等同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在文学复古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后世影响深远。李攀龙擅长古文,其作品多涉及游记、咏史诗等题材,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的作品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深受当时文人墨客喜爱。
诗中“十载相携处,白云知几重。”通过描绘长时间的陪伴和白云的厚重,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经历岁月的痕迹。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长久和无常,如白云虽厚,终将消散;友情虽深,也可能随风而逝。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莫经葛陂道,风雨去为龙。”此句中的“葛陂”可能是指某个地名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表达了一种警示或劝诫之意。通过比喻风雨来比喻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挑战。此处的“去为龙”则形象地描述了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转变,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应对,化险为夷,象征着成长和超越。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生活以及人生道路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李攀龙通过这首诗,向读者传达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艺术美感,使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