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霞高馆洞天遥,东接兰津十二桥。
岩壑尽衔沧海气,楼台常对赤城标。
云烟五色春相丽,金碧诸山夜自朝。
仙令怪来工制锦,真阳人喜得王乔。
《为周明府太霞洞天卷题》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作品,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 “太霞高馆洞天遥”:描述太霞高馆的遥远和神秘。这里的“太霞”可能指的是一种壮丽的景色或者是指某种特定的地名,而“高馆”则暗示着这是一个高远、幽静的地方。“洞天”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与世隔绝、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是对太霞高馆内部环境的描绘,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遥”字的使用,增添了一种距离感,让人更加向往这个地方。
- “东接兰津十二桥”:描绘太霞高馆与外界的联系。“东”字明确指出了方位,表明这个地方位于东方,可能是在山的东侧或者是水系的东边。“兰津”可能指的是一条河流或湖泊,而“十二桥”则暗示着这里有多座桥梁,这些桥梁可能是连接太霞高馆与外界的重要通道。这里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太霞高馆的位置优势,还暗示了其与外界的紧密联系。
- “岩壑尽衔沧海气”:表达太霞高馆周边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岩壑”指的是山岩和山谷,它们是太霞高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景观的主要元素。“尽衔”表达了山岩和山谷与海洋之间的紧密关系,仿佛它们直接连接着浩瀚的大海。“沧海气”则是对大海的直接描写,强调了海洋的广阔和深邃,以及它对太霞高馆的影响。
- “楼台常对赤城标”:描绘太霞高馆内建筑的特色。“楼台”是建筑物的代称,这里指的是太霞高馆内的各种建筑。“常对”则表示这些建筑总是面向某个方向,这个方向可能是山、海或某个重要的景观。“赤城标”则是一个具体的景点或地标,它可能是太霞高馆内的某个标志性建筑或景观。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建筑的宏伟,还强调了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 “云烟五色春相丽”:描绘太霞高馆周围云雾缭绕的景象。这里的“云烟”指的是天空中的云雾,它们随风飘动,给太霞高馆带来了一种朦胧而美丽的视觉效果。“五色”则强调了云雾的颜色变化,可能是由于阳光照射、空气湿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相丽”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景象的美丽和生机,春天的云雾给人带来了清新和活力。
- “金碧诸山夜自朝”:形容夜晚的太霞高馆及其周边的山峦。这里的“金碧”可能指的是建筑的华丽,也可能是形容山体的色彩和质感。“诸山”则是指太霞高馆周围的许多山峦。“夜自朝”则表达了一种时间上的对比:白天与晚上,但在这里似乎更侧重于夜晚的描述,因为“自朝”给人一种早晨的感觉,而实际上应该是夜晚。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夜晚太霞高馆的美丽,还可能暗示了其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 “仙令怪来工制锦”:讲述神仙的命令使工匠们制作出精美的锦绣作品。这里的“仙令”可能是指神仙的命令或指示。“怪来”则表达了人们对这一命令的惊讶和好奇。“工制锦”则明确指出了这是一种由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锦绣作品。这里的描述可能暗示了太霞高馆与神仙的紧密联系,或者反映了工匠们在制作锦绣作品时的高度技艺和创造力。
- “真阳人喜得王乔”:表达了人们因获得王乔而感到的喜悦。这里的“真阳人”可能是指那些生活在太霞高馆附近的居民或游客。“喜得王乔”则是一种祝福或喜悦的情感表达。这里的描述可能暗示了王乔对于当地人民的重要性或意义,或者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太霞高馆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还融入了神话传说的元素,增加了诗作的神秘色彩和艺术魅力。通过对每个诗句的详细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