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势重儒臣轻,天下善类皆为朋。
汉家贤傅生负气,死不再逢刀笔吏。
君王奋怒威莫当,宫掖才容免冠地。
汉家佞臣多戴头,借剑不报萧公仇,当时只问安昌侯。

尚方剑

中书的势力大,儒臣的气魄小,天下的善类都结成了朋党。

汉家的贤傅生(指萧望之),怀有壮志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死去之后再也没有遇到像李广利那样的刀笔吏。

君王发怒威势压倒一切,宫掖之中才人被免冠跪地求饶。

汉家佞臣多头戴头饰,借来尚方剑却不敢报复萧公(萧望之)的仇怨,当时只问安昌侯(霍光)要一个平安无事。

注释:

尚方:官名,掌管皇帝所用的兵器。

“中书”二句:意谓在朝廷中,中书省的权势很大,文官儒生的气魄却很小,于是便结成了一个帮派;但一旦遇上李广利这样的刀笔小吏,儒生们便束手无策了。

“汉家”二句:意谓汉家的贤良辅政大臣(即前文所说的“贤傅生”)胸怀大志,不甘于做趋炎附势的庸俗小人,所以死后也再没有遇到过像李广利那样的刀笔小吏。

“君王”二句:意谓君主一发怒,就压倒一切;宫掖之中那些才智出众的人,只好低头求饶。

“汉家”四句:意谓汉代佞臣很多都是头上戴有冠冕的,但他们借来的尚方宝剑却不敢用来报复萧公(指萧望之)的冤仇,他们只敢问安昌侯(霍光)能否保全自己的性命。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歌颂萧望之的忠贞不屈和遭遇不平,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奸佞小人得志、贤臣遭谗害的感慨和不满。全诗以“尚方剑”为线索,通过写其锋利、借来不易使用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萧望之的正直、刚毅、不阿权贵、敢于斗争的精神品质。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把矛头指向了当权的奸臣,讽刺了他们借权势压制忠臣的行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