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接清风岭未遥,旧乡遗俗岂全消。
百年始报生成德,六馆重开节义条。
星小竟随孤月照,江清耻受恶溪潮。
先生不为彝伦起,兹事因何彻九霄。

这首诗是方石先生为了表彰他的祖母赵节妇在世时所做的功德,以及她逝世后的旌表事迹而作。下面逐句进行释义和赏析:

  1. 路接清风岭未遥,旧乡遗俗岂全消。
    译文:道路连接着清风岭,距离并不遥远,故乡的风俗习俗怎么能完全消失呢?
    注释:清风岭可能是作者居住的地方或者他曾经到访过的地方,这里的“清风”可能象征着一种清新、纯洁的气息。
  2. 百年始报生成德,六馆重开节义条。
    译文:一百年的时间才报应出生成人的品德,重新开设书院来弘扬节义之风。
    注释:生指的是人的生命,这里的“生成德”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影响了周围的世界。
  3. 星小竟随孤月照,江清耻受恶溪潮。
    译文:星星虽然微小,但竟然能够跟随孤月一起发光;江水清澈,我宁愿不接受那些污浊的溪流之潮。
    注释:孤月可能是指月亮高悬,独自照亮黑暗,这里比喻方石先生的高尚品德。
  4. 先生不为彝伦起,兹事因何彻九霄。
    译文:先生(指方石先生)不因为维护传统的道德观念而行动,这件事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呢?
    注释:彝伦通常指传统道德规范,这里方石先生似乎对这种道德观念表示了质疑或者不屑一顾。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赞颂诗,通过对方石先生的祖母赵节妇生前的事迹以及她在逝世后受到旌表的情况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良淑德的祖母的敬仰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清风岭、孤月、江水等,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描写(百年、千年)和对比(旧乡遗俗与新学的兴起),展现了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的主题。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