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驰驱不惮劳,琅琊陵谷半蓬蒿。
囊沙洲畔云初起,咒虎台前鸟自号。
莒水东归沧海阔,蒙山斜倚穆陵高。
不堪满目多遗事,马上吟馀首重搔。

【注释】

莒州道中:在山东莒县境内,这里指诗人从莒州(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出发前往山东。琅琊陵谷:指山陵上草木丛生,陵谷变迁。半蓬蒿:指山陵上长满了蓬草。囊沙洲畔云初起:指诗人经过一片沙漠地带后,在沙洲上看见天空的云彩刚刚开始形成。咒虎台前鸟自号:在虎丘山上,传说有神鸟“鸩”在此栖息,所以叫“鸩山”,又叫“吴王山”。传说中,一只名叫鸠的神鸟在这里鸣叫,它的声音能使人生病。这句诗用神话典故来写诗人经过的地方。蒙山斜倚穆陵高:在山东泰安县西南,是泰山的支脉,东接徂徕,西望鲁峰。这句是说泰山的南边。不堪满目多遗事:指眼前所见都是旧地重游的遗迹,心中不胜感慨。遗事:往事。马上吟馀首重搔:在马上吟诵诗句时感到手痒不已,因为长时间吟咏已经把衣袖都磨破。

【赏析】

《莒州道中》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此诗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景色及所感,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旅途见闻为线索,将所见所感融为一体,意境清远空灵,笔调苍劲雄健,语言质朴自然,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功底与独特的风格。

一、二句写行程之劳顿,以及沿途所见之景。开头两句写行程之劳顿,以及沿途所见之景。“尽日驰驱不惮劳”,意思是“整天骑马奔驰不怕劳累”。“琅琊陵谷半蓬蒿”,指山陵上草木丛生,陵谷变迁。这一句写旅途中的荒凉景象。诗人经过一片沙漠地带,只见“半蓬蒿”,没有绿树成荫,也没有茂密的草丛,只有荒草和蓬蒿。“琅琊”是地名,这里借指南方的山陵,即山陵上的草木。“半”字说明景物的荒凉程度。一个“半”字,既写出了环境的艰苦,也表现出诗人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囊沙洲畔云初起”,“囊沙州”是地名。据《太平寰宇记》载:“琅邪郡治东海县南有海曲县,古曰囊沙州。”这里借代指海边一带。“沙洲畔”,指海滨一带。“云”指云雾缭绕的山峦。“起”,出现。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云层升腾的景象,表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三、四句写诗人在虎丘山上看到的情景。“咒虎台前鸟自号”,这是用传说故事写的。“鸩山”又名“吴王山”,“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它在此鸣叫可以使人生病。这里用传说典故来写诗人经过的地方,表达了他怀念家乡的感情。“琅琊”是地名,位于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北。“半蓬蒿”指山陵上草木丛生。“琅琊陵”是指山陵上的树林。“蒙山”是名胜古迹,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北郊,因山势连绵,如被青纱覆盖而得名。这两句是写泰山南边的景色。诗人由“琅琊陵谷”想到“蒙山”之高。他想到泰山的南坡有一座“蒙山”,那是多么雄伟啊!他想到泰山的南坡是那样高峻,不禁感叹不已。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北方的家乡,那里的群山多么高峻啊!这两句是运用夸张的笔法,将泰山比作巍然屹立的大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六句写眼前所见,抒发感慨。“莒水东归沧海阔”,指莒水的源头来自大海,而它向东流去的地方却是辽阔无际的大海。这两句是借用地理常识来写眼前所见的景色。“蒙山斜倚穆陵高”,指的是泰山南面的穆陵关。这一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泰山南坡的山峰高耸入云,非常壮观。这两句是运用夸张的笔法,将泰山比作巍然屹立的大旗,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八句写眼前所见,抒发感慨。“不堪满目多遗事”,意思是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不禁涌起许多感慨,这些旧时的遗迹令人不忍卒睹。这里的“遗事”指往事。诗人看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足迹和经历。他想到自己曾经在这里度过青春年华,如今已物是人非,不禁黯然神伤。这两句是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感慨。“马上吟馀首重搔”,意思是说,在马上吟诵诗句时感到手痒不已,因为长时间吟咏已经把衣袖都磨破了。这两句是诗人在旅途中吟诗抒怀的场景。

这首诗以旅途见闻为线索,将所见所感融为一体,意境清远空灵,笔调苍劲雄健,语言质朴自然,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功底与独特的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