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沈莲漏滴初乾,忽忽天涯岁又阑。
贝叶读残香篆尽,梅花吹断角声寒。
旧文每许闲人录,新句宁容俗眼看。
共喜太平林下客,暮年生计托蒲团。

次韵答灵隐禅师

沈沈莲漏滴初乾,忽忽天涯岁又阑。

贝叶读残香篆尽,梅花吹断角声寒。

旧文每许闲人录,新句宁容俗眼看。

共喜太平林下客,暮年生计托蒲团。

注释:

  1. 沈沈:形容时间流逝缓慢,仿佛水滴在莲蓬上落下的样子,声音低沉而悠远。
  2. 忽忽:形容岁月如流水般逝去,让人感到时间匆匆。
  3. 天涯:指远方,这里指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灵隐寺相隔遥远。
  4. 贝叶:佛教经典的一种,常用于诵读。
  5. 香篆:指燃香时留下的烟篆,常用来表示虔诚的祈祷或冥想。
  6. 梅花:这里指的是腊梅,象征着寒冬中的坚韧和高洁。
  7. 旧文:指过去的文学作品,这里可能是指僧人过去的作品。
  8. 闲人:指不忙碌、清闲的人,这里特指那些喜欢阅读诗歌的人。
  9. 新句:新的诗句,这里可能是指僧人创作的新诗。
  10. 俗眼:指庸俗的眼光,这里可能是指在世俗中评判诗歌的眼光。
  11. 林下客:指隐居山林的隐士,这里指诗人自己。
  12. 蒲团:指蒲草编成的坐垫,是佛教修行者常用的坐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时间的描绘和对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灵隐寺之间的深厚感情。
    首联“沈沈莲漏滴初乾,忽忽天涯岁又阑”,通过描述深夜时分,水滴在莲蓬上的声响,以及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无情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灵隐寺之间的距离之远,如同天涯一般。
    颔联“贝叶读残香篆尽,梅花吹断角声寒”,进一步描绘了僧人在夜晚诵读经文的情景。香篆已经燃烧殆尽,梅花被风吹得折断,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颈联“旧文每许闲人录,新句宁容俗眼看”,则是对僧人作品的评价。他认为旧日的作品值得那些喜欢闲情逸致的人去记录,而新的诗句则不应该被那些庸俗的眼光所看待。这种评价体现了他对僧人作品的尊重和理解。
    尾联“共喜太平林下客,暮年生计托蒲团”,则是对全诗的总结。他与灵隐寺的僧侣一起欢庆和平的日子,他们的生活依靠着蒲团度过。这里的蒲团不仅是僧人修行的工具,也是他们在晚年生活中的重要依托。
    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与灵隐寺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