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晨光树外明,西来几日又东行。
骊山自绕秦宫尽,渭水空萦汉畤平。
岂有芳菲通旧苑,秪惊禾黍暗高城。
凭谁指点兴亡地,岁晚令人百感生。

【注释】

渭南:今陕西渭南。兴亡地:指长安城,即唐都城长安。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写诗人行于秦岭北麓的渭南道中,看到晨光照耀下的树林,显得格外明媚;次句写诗人自咸阳西行,又折向北行,行程已历数日。第三句写骊山环绕着秦宫直至渭水边平川,第四句写渭水萦绕汉畤平原。这两句写景,以明丽之景衬出黯淡之境,突出兴衰之感。五六句写长安城内外景物,言外之意是说长安的旧苑早已芳菲不存,高高的城墙内只有荒芜的禾黍。七八句写长安城外的景致,言外之意是说长安城的兴废更替,无人指点。末句抒发自己对兴亡的感慨,令人百感交集。

“历历”二句,描绘诗人在秦岭北麓经过渭南时所见之景色。“历历”一词,形容晨曦中的树林,既显示树木众多,又显示树梢间有阳光透射。“明”,明亮,光亮。“树外”二字,点明地点。“西来几日又东行”,言诗人从咸阳出发后,已经过了几天时间,又折向北行了。“几日”二字,表明诗人行走的时间长短,暗示行程遥远。“又”字表转折,表示时间推移和空间转移。“东行”,指往东方行进。此句言诗人从咸阳出发后,已经过了几天时间,又折向北行了。

“骊山自绕”二句,描写诗人在秦岭北麓经过渭南时所见之景色。“骊山”,指骊山。“自绕”,指骊山环绕着。“秦宫”,指秦始皇所建的宫殿。“尽”,指环绕到尽头。“渭水空萦”,言渭水绕过了长安郊外。“萦”通“萦绕”,“空”字表反诘,说明渭水并没有绕过汉畤平原,而是绕过了长安城外。“汉畤”,指汉高祖刘邦在长安郊外所建立的祭坛。“平”,指平坦、开阔。“汉畤平”,言汉初的祭坛所在之处。此言渭水绕过了长安郊外,汉畤所在之地。

“岂有芳菲通旧苑”二句,描写诗人在秦岭北麓经过渭南时所见之景色。“岂”,难道的意思,疑问词。“芳菲”,指鲜花盛开的景象。“通”同“通达”,意谓通向或连接。“旧苑”,指旧日的皇家园林。此言长安城内的旧苑芳菲早已不复存在。“通”,表连接、相通的意思,意为曾经通往或连接。“芳菲”二字表景物之美,与上文的“空萦”相对应,说明旧苑芳菲早已不存在。“高城”,指高大的城墙。“暗”,暗昧、不明。此言长安城中的高高的城墙内只有荒芜的禾黍。“高城”二字表地势之高,而“禾黍”则表庄稼之低矮,二者形成对比。

“凭谁指点兴亡地”二句,写诗人在秦岭北麓经过渭南时所见之景色。“凭谁”二句,言凭何人指点,何处是兴亡之地?“兴亡”,指国运盛衰。“地”,指土地、地方。此言凭何人指点,何处是兴亡之地呢?“指点”,指指出、指明、告诉。“兴亡地”,意谓兴亡之地。此言凭何人指点,何处是兴亡之地呢?言凭何人指点,何处是兴亡之地呢?“岁晚令人百感生”一句作结,言岁月流逝使人感慨万千。“岁晚”,指年老,也指时局艰难。“令人”,使……动容,引起。“百感生”,指各种感情涌上心头。此言岁月流逝使人感慨万千。

整首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景中有情,情景相生。后四句写情,情深意远。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朴素典雅,意境优美、韵味悠长,是唐诗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