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北岸声咿哑,东邻西邻踏水车。
车轮风生雷转轴,平地雪寒生浪花。
借问老农何太苦,低头欲语还咨嗟。
前月有雨田未耘,非其种者纷如麻。
县吏捉人应差役,令严岂得营私家。
况当今月滴雨无,陂塘之水争喧哗。
虽如抱瓮沃焦釜,蹄涔岂足供泥沙。
语罢踏车车转急,田水何如汗流湿。
老妻贷谷犹未归,力疾无奈吞声泣。
踏车行
南岸北岸声咿哑,东邻西邻踏水车。
车轮风生雷转轴,平地雪寒生浪花。
借问老农何太苦,低头欲语还咨嗟。
前月有雨田未耘,非其种者纷如麻。
县吏捉人应差役,令严岂得营私家。
况当今月滴雨无,陂塘之水争喧哗。
虽如抱瓮沃焦釜,蹄涔岂足供泥沙。
语罢踏车车转急,田水何如汗流湿。
老妻贷谷犹未归,力疾无奈吞声泣。
【注释】
①咿哑:象声词,形容水声的喧闹。②踏车:即水车,是一种灌溉机械,以人力踏动曲柄,使水轮运转,带动汲水筒提水灌溉田地。③车轮:指水轮转动时所发出的声响。④“风生”句:形容水车转动时的气势磅礴,声势浩大。⑤“雪寒”句:用比喻手法写水车转动时发出的巨大声响。⑥“何太苦”句:诗人借询问老农而了解情况,发现老农之所以如此辛苦,是因为他的庄稼需要灌溉,而官府的催租又使他无法按时交纳赋税。⑦“前月”句:指前一个月下雨没有及时耕地,导致庄稼受损。⑧“非其种”句:指那些不是自己种子的庄稼,由于雨水过多而长得茂盛。⑨“县吏”句:说县官逼着农夫去服劳役。⑩“令严”句:指县官对农夫的要求很严格。⑪“况今”句:说现在天气不好,连一点雨水都没有下过。⑫“抱瓮”句:说农夫用背来的水来浇灶火。⑬“蹄涔”句:说即使像农夫那样用马拉的水车,也只是在池塘里舀了一点水,哪里够用呢?⑭“语罢”句:说农夫说完话后,水车就转得更快了。⑮“不如”三句:说如果水车转得再慢一些,那田里的水就会像汗水一样湿透了。⑯“老妻”三句:说老农的妻子还没有回来,他只好强忍悲痛,低声哭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听到一个农民因官府催租逼债而疲于奔命,却仍然不辞辛劳地耕作的故事之后,有感而作的。全诗共八句,每句都紧扣主题,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形象。
首句“南岸北岸声咿哑”,描绘了农民们劳作的景象,声音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气与活力。这一句既表现了农民们的劳动热情,也暗示了他们对生活的坚韧和乐观。
诗人通过对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描述,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艰辛与不易。“车轮风生雷转轴,平地雪寒生浪花。借问老农何太苦,低头欲语还咨嗟。”这几句诗通过描写水车的运行声和农民们脸上的表情,生动地传达了他们承受的压力和痛苦。特别是“低头欲语还咨嗟”一句,更深刻地揭示了农民内心的无奈与悲凉。
在诗歌的中间部分,诗人转向了对农民们生活状况的观察与思考。“前月有雨田未耘,非其种者纷如麻”两句,描述了农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与无奈。这里的“非其种者”指的是那些并非自己耕种的作物,它们因为雨水过多而长得茂盛。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到惋惜,更让人深思。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的视角又回到了农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县吏捉人应差役,令严岂得营私家。”这句诗揭示了官府对农民的压迫与剥削,以及农民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屈服的现状。这里的“县吏捉人应差役”指的是政府官员强迫农民去服劳役的行为;而“令严岂得营私家”则是对农民被迫服从命令的无奈与悲哀的表达。
诗人通过描述农民们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仍坚持劳作的情景,进一步深化了对农民艰辛生活的理解。“况当今月滴雨无,陂塘之水争喧哗。虽如抱瓮沃焦釜,蹄涔岂足供泥沙。”这里的“而今”二字,既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又暗示了农民们生活的艰难程度并未减轻。而“虽如抱瓮沃焦釜”则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们为生计而不懈努力的场景。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种情感与思想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