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钟河岳,芳声蔼搢绅。
民歌清白吏,国重老成人。
素蕴嗟方展,清标怅永沦。
寒飔吹画翣,行道共沾巾。
【注释】
正气:这里指正直的官风。钟(zhōng):响,振动。河岳:黄河和泰山,比喻国家。芳声:美好的声誉。搢绅:插着笏板的官员,借指朝廷大臣或地方官吏。清白吏:清廉的官吏。国重:国家看重。老成人:老成稳重的人。素蕴:素有的才能。嗟:叹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方展:刚刚展开。清标:高洁的风范。怅:遗憾,悲伤。行道:行走在路上的人或官员。沾巾:泪水打湿了手帕。
【赏析】
这首诗写挽词,是作者在王公去世后写的。全诗表达了对王公的追思之情。首联赞颂王公的为政之正与为官之廉;颔联赞扬王公清廉的官风和为国家所看重的威望;颈联抒发自己对王公正能、高节未能施展的惋惜之情;尾联则通过描写寒风中哀痛欲绝的场面,进一步表现了王公的高尚品德以及人们对他的敬爱之情。
此诗起笔即点出“正气”二字。这是指王公执政时所持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也就是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秉公办事。这种“正气”自然也就得到了人们的称赞。接着,诗人便把目光转向王公的为人。他以“芳声蔼搢绅”来赞美王公。这里的“搢绅”,指的是插着笏板的官员,借代朝廷大臣或地方官吏,也就是说,诗人是以这些人来代表朝廷或社会的。这就说明,王公不仅在政治上是正直无私、秉公办案的,而且也是一位深得民心、得到社会公认的好官。
好官并不总是能够长久地得到人们的信任和重用。正当王公受到人们称道之时,他却不幸病逝了。因此,诗人便发出了“民歌清白吏,国重老成人”这样的感慨。“民歌”二字,既写出了老百姓对王公生前政绩的赞扬,也暗含着百姓对王公去世的悲痛。“国重老成人”一句,则直接说明了王公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了他年老体衰却依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精神风貌。
尽管王公生前有如此多的可贵品质,但他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对此,诗人心中当然是非常感伤和遗憾的。于是,在颔联之后,诗人便发出了“素蕴嗟方展,清标怅永沦”的感叹。“素蕴”,指本来具备的品质,“方展”则是指这些品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清标”,则是诗人对王公品行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意谓王公具有崇高清高的风范,但遗憾的是这种风范并没有能够被充分地发挥出来。“怅”字在这里既是表达遗憾之情,同时又是一种悲怆的语调,使得全句都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
最后两句,诗人又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王公的人品。他写道:“寒飔吹画翣(shà),行道共沾巾。”意思是说,寒风刺骨地吹打着王公灵前所悬挂的画扇,那些在道途上奔波的人们也都不禁泪湿衣襟。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写景,但实际上却是在写情。它通过描写一幅生动的画面,烘托出了人们对王公的哀思之情。
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写得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它既有对王公生前政绩的赞誉,又有对其去世的惋惜之情;既有对其品格的肯定,又有对其遗愿未遂的遗憾;更有对王公人品的歌颂和对他遭遇的同情。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从而使得整首诗都具有了一种悲怆而深沉的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