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睥睨汉家鼎,江左孙郎恣驰骋。
茫茫九域战尘飞,洁身东适玄菟境。
黄云黯黯炎精昏,避地且复依公孙。
公孙非有兴汉志,俎豆诗书聊共论。
谁云此地在东鄙,箕子旧邦风化美。
同游不独邴与王,尚友欲追孤竹子。
猘子猖狂事渐非,扁舟浮海又西归。
尚愁黄尘涴吾足,褰裳自濯沧浪溪。
沧浪之水清彻底,更欲枕流洗其耳。
水中圉圉疑子鱼,似亦含羞倏惊逝。
嗟哉子鱼良可羞,昔为吾友今吾仇。
何当一请尚方剑,断取头颅掷浊流。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一幅《题幼安濯足图》的绘画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命运的感慨。下面是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第一段:
“当涂睥睨汉家鼎,江左孙郎恣驰骋。”
当涂:即指当时的政治中心。睥睨:斜视。汉家鼎:指汉代建立的政权。江左:指南朝宋武帝建都于建康(今南京),故称南朝宋为江左。孙郎: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这里以孙权自比,形容自己志向远大,不受拘束。

第二段:
“茫茫九域战尘飞,洁身东适玄菟境。”
九域:泛指天下。战尘飞:形容战争频繁,尘埃弥漫。洁身东适玄菟境:意为保持清白之身,前往遥远的东方(此处可能指的是远离政治斗争的地方)。

第三段:
“黄云黯黯炎精昏,避地且复依公孙。”
黄云:指黄色的云彩,这里比喻政治黑暗。炎精昏:指皇帝昏庸无道,国家政治黑暗。避地:躲避战乱,寻求安全之地。依公孙:指依仗有才能的人,这里指依靠贤者或智者。

第四段:
“公孙非有兴汉志,俎豆诗书聊共论。”
公孙:指公孙述,东汉末年割据四川的军阀。兴汉志:有复兴汉朝的愿望。俎豆诗书:指从事学术文化活动。聊共论:姑且一起讨论。

第五段:
“谁云此地在东鄙,箕子旧邦风化美。”
箕子:周朝末代君主,曾因被视为奸臣而被迫迁徙,后来成为殷朝的忠臣。这里比喻一个曾经繁华却最终衰败的国家。旧邦:指昔日的辉煌之地。风化美:形容风俗淳朴美好。

第六段:
“同游不独邴与王,尚友欲追孤竹子。”
同游:一同游玩、共度时光。邴(bǐn)与王:人名,不详。尚友:追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孤竹子:传说中孔子弟子颜回,以德行高洁著称,常自比为“竹”。

第七段:
“猘子猖狂事渐非,扁舟浮海又西归。”
猘子:传说中的狂犬,这里比喻某人行为狂放不羁。猖狂事渐非:行为越来越不像话。扁舟:小船。浮海:泛指航海。

第八段:
“尚愁黄尘涴吾足,褰裳自濯沧浪溪。”
黄尘:指战争带来的尘埃。涴(wò):使…污损。褰裳:提起衣裳。沧浪溪:清澈的水流。

第九段:
“沧浪之水清彻底,更欲枕流洗其耳。”
沧浪之水:指清澈的河水。清彻底:非常清澈。枕流:躺在流水旁休息。洗其耳:用水洗耳朵,意喻倾听自然的声音,净化心灵。

第十段:
“水中圉圉疑子鱼,似亦含羞倏惊逝。”
圉圉(yǔ):水流声。子鱼:古人认为水中生物如鱼等有灵性,此处可能是对某种生物的描述。含羞倏惊逝:突然之间感到羞愧并迅速消失。

第十一段:
“嗟哉子鱼良可羞,昔为吾友今吾仇。”
嗟哉:表示惋惜、叹息的语气词。子鱼:指上文中提到的水中生物。昔为吾友今吾仇:过去是我尊敬的朋友,现在却变成了我的敌人。

第十二段:
“何当一请尚方剑,断取头颅掷浊流。”
尚方剑:古代朝廷特供的宝剑。断取头颅掷浊流:表示要用这把宝剑斩断自己的头颅,让头颅随浊流而去,以此表达决绝的决心。

赏析:
此诗借用一幅图画《题幼安濯足图》来抒发诗人对于历史变迁和人生命运的感慨。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当涂睥睨”,“九域战尘飞”,“黄云黯黯”,以及“沧海一粟”等,都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忠诚、友谊、理想和现实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悲哀。整首诗歌结构严密,语言简练生动,充满了哲理意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