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投荒后,孤忠自许时。
君恩犹未报,直道竟谁移。
谏草匡生疏,封章贾傅词。
倘能存国是,敢惜此身危。

【注释】

万里投荒后,孤忠自许时。

万里:形容路途遥远;投荒:被贬谪或流放。

孤忠自许:只有忠诚的心志和抱负。

君恩犹未报,直道竟谁移。

君恩:君主的恩惠。犹未报:没有报答。

直道:正直的道理。谁移:指谁改变。

谏草匡生疏,封章贾傅词。

谏草:上书劝戒皇上的奏章。匡生:即匡衡(前243-前91),西汉人,官至丞相。贾傅:即贾谊,西汉人,曾上书批评文帝、武帝的政策。

倘能存国是,敢惜此身危。

倘能:如果能够。存国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赏析:

《邹南皋给事之金陵 其一》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诗作,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诗中抒发了诗人在朝廷中遭受排挤、打击,被降职到南方任职的苦闷心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懑之情。全诗以议论为主,情感深沉含蓄,体现了苏轼豪放而不失儒雅的个性特征。

首句“万里投荒后”,点明诗人因政治原因被贬至边远地区。这里用“投荒”来形容自己被贬的凄惨境遇,也暗含了诗人对于朝廷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次句“孤忠自许时”,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的坚守和追求。这里的“孤忠”指的是诗人在朝廷中的独立人格和坚定立场,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信念。

第三句“君恩犹未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感激之情。他认为皇帝对他的恩情并未得到回报,这使他感到失望和痛苦。同时,这句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朝廷中奸佞小人的厌恶和不满。

第四句“直道竟谁移”,则是诗人对于正直之道的坚守和执着。他认为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才能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这里的“谁移”指的是那些试图动摇自己信念的人。

第五句“谏草匡生疏”,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上进和进取的态度。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应该用于为国家谋利益,而不是用来谋求个人的利益。这里的“谏草”指的是向皇帝进言的奏章,也是诗人表达自己观点和主张的重要方式。

第六句“封章贾傅词”,则引用了历史上的人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里的“贾傅”指的是古代的政治家贾谊,他曾上书批评文帝、武帝的政策,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引用贾谊的例子,诗人表明了自己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关心,以及对于奸佞小人的愤懑之情。

最后一句“倘能存国是,敢惜此身危”,则是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他认为如果能够维护国家的利益,那么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里的“国是”指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是诗人关心的重点。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情感表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