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驹》满路送君归,我独临歧赋《式微》。
斜日一鞭随猎骑,大江双桨渡渔矶。
月明隋苑闻箫吹,枫落吴宫看燕飞。
踯躅京华成底事,故乡东望欲沾衣。

【注释】

1.骊驹:指送别之曲。2.临歧:面对路旁岔路口,引申为分别。3.大江双桨:大江上有船两只桨。4.隋苑:隋炀帝时修建的大花园,在长安。5.燕飞:燕子飞翔。6.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7.京华:京城。8.沾衣:沾湿衣服。

【译文】

满路上送君归去,我独自站在岔路口赋诗《式微》。

斜阳下一鞭随猎骑而去,大江之上双桨载着渔夫行舟。

月光照到隋苑听到箫声吹起,枫叶飘落吴宫看见燕子飞回。

徘徊不前的京城已变成过去,故乡东望我真想泪沾衣衫。

【赏析】

《骊驹》,是《诗经》中的一篇作品,其原文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汉书·郊祀志上》:“齐后罢祠,祭后土祠时荐酒脯于神座前,祝曰:‘天报献公,曹善修德,曹善建侯;庄烈以兴,子孙蕃昌;皇天嘉佑,成于威灵,配上帝,奉明后。’”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送友人离开京城的情景。

首句写送别的地点和时间。“骊驹”,即送别之曲。《诗经·小雅·采采卷耳》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不盈顷筐”,形容丰收的谷物装不满一竹筐,这里用来形容朋友离别时,满载着丰收的喜悦,满载着美好的祝福,满怀深情地离开了京城。

次句写诗人自己与友人分别时的心情。“临歧”,面临岔路口。“赋《式微》”,“式微”,语出《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意为微弱,衰败。诗人在此感叹人生如斯,壮志难酬,前途渺茫,于是吟咏《诗经》中《式微》篇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第三句写诗人与友人离去的情景。日暮时分,夕阳西下,友人骑上马,扬鞭而去。“一鞭”,点出时间是在傍晚,而“随猎骑”,则写出了友人离去的方向。“双桨”,指船上划桨的人。“渡渔矶”,则是说船只渡过江面,到了渔矶。诗人目送好友远去的身影,不禁生出无限感慨。

第四、五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的情景。“月明隋苑闻箫吹”,是说在月光照耀下的隋苑里,传来了悠扬的箫声。“隋苑”指的是隋朝的皇宫园林,“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广修园林,建造宫殿,穷奢极欲,荒淫无道”,所以后人常用“隋苑”来指代隋炀帝的豪华生活。“闻箫吹”,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枫落吴宫看燕飞”则进一步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悲凉。“枫落吴宫”,是说秋天来了,树叶红了,落在了吴国的宫殿上。“吴宫”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会稽,后来成了吴国都城的所在,所以又称吴宫。“燕飞”,是说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看燕飞”既是对眼前所见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第六、七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离去之后的心情。“踯躅京华成底事”,是说在京城里徘徊不前已经成了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京华”,是京都的意思,古人称京城为京师或者王都,因此也称为京华。这里的“京华”指的是诗人的京城。“底事”,意思是什么事情,什么事使得诗人如此痛苦呢?“故乡东望欲沾衣”是说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的东边望着远方,心中充满思乡之情,泪水打湿了衣裳。“故乡”,指的是作者的家乡。“东望”,是指向东望去,也就是向西望去,这是诗人想象中的友人离开后,自己站在京城郊外向东遥望的情形。“沾衣”,是说泪水洒在身上湿透了。这两句诗通过诗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无限思念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送别友人时,既没有悲伤地哭泣,也没有大声呼喊,只是默默地吟咏着《式微》这首古老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送别的方式显得十分婉转、含蓄,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修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