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正好。桃李满院开了。草色青青帘逼绕。落红童未扫。
一望云迷山杳。嗔杀卷中人老。燕子双双归恁早。卷帘月挂小。
【解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语言平易,清新自然,情韵悠长,意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正好”“草色青青”点明时节和环境;“桃李满院开了”交代背景,渲染春日氛围;“落红童未扫”以景衬人,暗示人物心情。
“一望云迷山杳。嗔杀卷中人老”二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一望”与“嗔杀”都表现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山杳”“人老”又为下文作铺垫。
“燕子双双归恁早。卷帘月挂小”二句,由视觉转到听觉,“双双”写出了燕子的欢快、活泼,而“早”字则表现出燕子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卷帘月挂小”是说月亮挂得低,显得特别小,也暗示出此时已是晚上。
赏析
《谒金门·遥青阁春晚》,北宋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写春天景色,下片写作者观感。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图景。
开头两句:“春正好,桃李满院开了。”这两句是全词的起兴之笔。它既点明了时令,又交代了景物的背景。“春正好”是说春天到了,大地回春,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好”字有两重含义:一是说春天来得恰到好处,不早不晚;二是说春天来了,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桃李满院开了”,则是说春天一到,桃花、李花竞相开放,把庭院装点得分外妖娆。这两句不仅交代了景物的背景,而且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春意,为下文抒怀作了铺垫。
第三、四句:“一望云迷山杳。嗔杀卷中人老。”这两句是全词的重点。它承前启后,由实及虚,由景入情,将读者引入一种幽深的境界之中。“一望”二字,既点出了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又渲染了那种朦胧的氛围;“云迷山杳”一句,既写了眼前的景色,又写出了心中的感受。在作者笔下,那缥缈的山峦似乎被云雾遮蔽住了,使人看不到它的真面目;那迷离的云雾似乎要弥漫到天边去了,使人感到一种空寂之感。这种境界虽然幽深、神秘,但作者却并不为之所困,相反地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不禁“嗔杀卷中人老”,责怪那些终日埋头于案牍之间,不能领略大自然之美的人。这里所说的“卷中人”,指那些整天埋头于案牍之间、不能领略大自然之美的人;而“嗔”,则是责骂的意思。这句词的意思是:我之所以产生这种兴趣和好奇,是因为那些终日埋头于案牍之间、不能领略大自然之美的人太愚蠢了。这两句既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也是欧阳修词风的一个显著特点。
最后两句:“燕子双双归恁早。卷帘月挂小。”这两句是全词的收结之笔。它承上启下,由实入虚,进一步将读者引向一个幽静的境界之中。“燕子双双归恁早”,既承接上文,又照应题目,同时引出下文。“双双”二字既写出了燕子的数量之多,又写出了它们归来之早;“恁早”一词既表明季节之早,又表明燕子归来之早;“卷帘月挂小”则是说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的时候,诗人正在卷起窗帘欣赏着月色。这两句既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又是全词的结束语。它既与上文呼应,又为下片的结尾作铺垫。
这首词以写景为主,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词语言平易、清新自然,情韵悠长、意态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