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狼之秦胡不仁,锐头小儿服振振。劫灰更促括也将,一战赵垒成埃尘。
白骨岳积四十万,至今此地无青春。丹河水绕发鸠麓,指点当年赵兵衄。
土人往往坑旁耕,拾得残戈或断镞。镞头长以寸,戈头长以尺。
持将磨向丹河沙,古血犹腥土花赤。省冤谷接武安台,南来遗迹仍崔嵬。
应共髑髅山下月,夜深同对鬼磷哀。
《长平坑歌》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赵军与秦军在长平交战的惨烈场面,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残酷、人民痛苦的同情。
首句“虎狼之秦胡不仁”描绘了秦军的凶残和残忍。虎狼之喻,形容秦军如猛兽般凶猛,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则指秦军的侵略者。胡不仁,意为胡人不仁义,形容秦军对赵国的侵略行为极其恶劣。
第二句“锐头小儿服振振”,描述了赵军将士英勇无畏,尽管面对强敌,但毫不畏惧。锐头小儿,形容年轻的士兵勇敢无畏,振振,意为振奋、昂扬,表明赵军将士士气高昂,准备迎接挑战。
第三句“劫灰更促括也将”,描绘了战争结束后,赵军将士们清理战场的情景。劫灰,意为战争中的硝烟,促括将,意为迅速清扫战场的士兵,表现了赵军将士在战后迅速恢复生活的决心。
第四句“一战赵垒成埃尘”,描述了长平之战的结果,赵军取得了胜利。赵垒,指赵军修筑的防御工事。埃尘,意为战场上的烟尘,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赵军将士的英勇。
第五句“白骨岳积四十万”,描述了长平之战造成的惨重伤亡。白骨,指死者的遗骨。岳积,意为山岳上聚集了大量的尸骨。四十万,数字夸大,形容战死士兵数量众多,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第六句“至今此地无青春”,表达了诗人对长平之战造成的后果的感慨。青春,意为美好的时光,无青春,意味着这里已经没有昔日的美好时光了,暗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第七句“丹河水绕发鸠麓,指点当年赵兵衄”,描述了长平之战的地理环境。丹河,指流经此地的河流。发鸠麓,指长平之战发生的地点。指点当年赵兵衄,意为用手指着那里,回顾当年赵军失败的历史。
第八句“土人往往坑旁耕,拾得残戈或断镞”,描绘了当地百姓在长平坑附近耕作的情景。土人,指当地农民。往往,意为常常,形容这种情况很普遍。坑旁耕,指在坑边耕作。拾得残戈或断镞,意为捡到战争中留下的武器残骸或者断矛箭头。
第九句“镞头长以寸,戈头长以尺”,描述了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兵器残骸的特征。镞头,指箭头头部。长以寸,意为长度超过一尺。戈头,指刀身头部。长以尺,意为长度超过一尺。这两句通过描述兵器特征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和破坏程度。
第十句“持将磨向丹河沙,古血犹腥土花赤”,描绘了战争遗留下来的兵器被用于农业的场景。持将,意为持有、使用。磨向丹河沙,指将兵器残骸磨成粉末用于农田耕作。古血犹腥,意为战场上残留的血仍然散发着血腥味。土花赤,意为土壤上呈现出红色,象征着战争的创伤和毁灭。
第十一句“省冤谷接武安台,南来遗迹仍崔嵬”,描绘了长平坑附近的地名和历史遗迹。省冤谷,意为纪念冤屈之地的山谷。接武安台,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建筑名。南来遗迹,指的是从南方来的遗迹,可能是指来自赵国的军队或战士留下的遗迹。崔嵬,意为高耸、雄伟,形容这些遗迹依然矗立在那里,见证了历史沧桑。
第十二句“应共髑髅山下月,夜深同对鬼磷哀”,描述了诗人与战友们在夜晚一同仰望星空的场景。髑髅山,可能是指山上的一个地名或自然景观。月,指月亮。鬼磷哀,意为星星闪烁发出的光芒如同鬼魂一般,诗人与战友们在夜晚一同仰望星空,共同感受着战争带来的悲伤和哀愁。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长平坑战斗场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战场上的惨烈景象和人们的悲愤之情融入诗中,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战争前后的不同景象,揭示了战争对于人类生活的巨大破坏作用。此外,诗人通过对地名和历史遗迹的描述,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和平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感情色彩、表达强烈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