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晨独出含鄱口,千里鄱湖一岭函。但使短藤穷碧献,何妨细雨湿青衫。
林中黯淡高低树,雾里微茫上下帆。不是探奇索隐者,谁能踏雪履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一年(723)中进士,授校书郎、左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因事贬谪江宁县丞,迁龙标尉、江宁长史。天宝中官至刺史,又贬龙标尉。安史乱军攻陷京都,王昌龄将土逃难岭南,转侧荒僻地带。肃宗至德二年(757),在岭南道去世。

【注释】:

含鄱岭:即五老峰。在江西湖口县西。太乙峰:亦称太乙岩,在五老峰上。

侵晨独出含鄱口,千里鄱湖一岭函。但使短藤穷碧献,何妨细雨湿青衫。——首联:清晨独自走出含鄱口,只见千里鄱湖一片碧绿。只要有藤条献出一片碧绿,何必怕细雨沾湿青衫。

林中黯淡高低树,雾里微茫上下帆。——颔联:树林昏暗中高低起伏的树木,雾气朦胧中上下漂浮的船帆。

不是探奇索隐者,谁能踏雪履岩。——颈联:如果不是那些探奇索隐的人,谁能在踏着积雪攀登险峻山岩。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写于王昌龄被贬岭南之时。

“侵晨独出含鄱口,千里鄱湖一岭函。”开头两句,点明地点,写出自己独游五老峰的情景。五老峰是庐山的主峰,位于九江市南,海拔1,474米,相传汉淮南王刘安曾于此炼丹,李白也曾来此寻仙访道。这里用“函”形容五老峰之高。“一岭函”,形象地描绘了五老峰巍峨耸立,云雾缭绕的雄姿。

“但使短藤穷碧献,何妨细雨湿青衫。”第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前一句化用了杜甫《佳人》中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意思是只要山上有藤,就能献出一片碧绿。“何妨”二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细雨湿青衫”则写出自己冒雨登山的情景。“青衫”本指古代读书人的服装,此处泛指衣服,因为穿得太薄,以致被雨水淋湿了。这句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又写出了作者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精神。

“林中黯淡高低树,雾里微茫上下帆。”从第五句到第八句写眼前所见的景色。前面两句写远望,后面两句写近看。前两句写远处的树林在雾里时隐时现,看不清树木的高低;而船上的帆影在雾里也时隐时现,看不清船只的上下位置。这两句以“黯淡”来形容远近不一的树林,以及“微茫”来形容远近不一的帆影。“林”、“帆”都是名词,这里却用动词“黯”和“茫”来形容它们的模糊,这就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具有动态感。

尾联“不是探奇索隐者,谁能踏雪履岩?”则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人生。诗人认为只有那些不贪图名利、不慕虚荣、不图享受、不畏艰险、敢于攀登险峻山岩的人才是真正的探奇索隐者。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挚深沉,富有哲理意味。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通过生动的比喻手法,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和不畏艰险的精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