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空松阴阴,山色春更静。
风移龙蜿蜿,云散日靓靓。
飞襟一里翠,度石双屐冷。
娟花不出谷,独对山露醒。
芳香路之半,远近自春影。
日暮逢归樵,相看在人境。

【注释】

戒坛:僧尼修行的场所。可罗村:在浙江天目山下,有“小峨眉”之称。

龙蜿蜿: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的样子。靓靓:明亮的样子。

飞襟:指飘动如衣襟般的山风。

娟花:美丽的花朵。出谷:从谷中生长出来。

芳香:香气。路之半:路的中间。

归樵:回家砍柴的人。相看:相互观看。人境:人间。

【译文】

寺庙空寂松阴浓密,春天山色更显得清静。

山风轻拂云彩缭绕,阳光照耀云霞更加鲜亮。

山风吹过衣襟飘逸,石阶踏下双木屐寒冷。

美丽花朵不在幽谷,孤零零地与山露相伴。

花香弥漫半山腰路,远近高低自映春光。

日暮时分遇见砍柴人,互相观望已进入人界。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描写了作者游览天目山的经历。首两句写景,后七句叙事,最后二句写意。

起笔点明所游之地,是天目山中的一座寺,即戒坛。寺旁的山林,在春日里格外幽深寂静。“戒坛”,是佛教僧人修炼的地方,这里指寺院,说明作者在这里游览的目的,是为了参禅打坐,以求修得正果。

第二联写山色,以写景为主。“山色春更静”,描绘了一幅山色宁静、万物复苏的画面。“风移龙蜿唪,云散日靓靓。”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间的云气和日光比作龙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联转向人事,诗人开始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飞襟一里翠,度石双屐冷”,这两句诗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用“飞襟”、“双屐”等词语来描绘自己行走时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第四联继续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娟花不出谷,独对山露醒”,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对“娟花”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五联继续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芳香路之半,远近自春影。”这两句诗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对“芳香”和“春影”的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大自然的气息和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六联继续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日暮逢归樵,相看在人境。”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的观察和思考。诗人通过对归樵人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活动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