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何田田,白蘋更冉冉。
诗人义同采,托兴初不辨。
讵知其本殊,出处亦相反。
荷叶自有根,蘋乃随波转。
飘泊既靡定,流荡复忘返。
所以臭味殊,割席有华管。
【注释】
何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白蘋(píng苹):水草名,这里泛指浮萍。冉冉:柔弱的样子。
诗人义同采:诗人与采莲人一样从事水上活动。
托兴初不辨:寄托之意未可辨识。
讵(jù)知:岂知,哪知道。
出处:来去,行止。
靡定:不定,飘泊。
华管:古代一种乐器,此处借指文人学士。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在描绘了荷花和浮萍的生长、漂浮之后,又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哲理思考。全诗结构严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相生、物我一体的境界。此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期间所作。当时作者已年近七旬,退归田园,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仍心系天下,关心国事,故作《夏日杂兴》以寄慨。
首联写荷花的茂密,接着写浮萍的轻盈;“诗人义同采”一句,说明诗人也如同采莲人一样从事水上活动,但寄托之意却难以辨认。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诗人用荷叶和浮萍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心境,既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怀,也揭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展开议论。诗人指出自己虽然像采莲人一样从事水上活动,但寄托之意却难以辨认。这一联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它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既想要摆脱世俗的纷扰,又无法彻底割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
颈联紧承颔联,继续深化议论。诗人说不知道荷花与浮萍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也不知道它们各自的命运如何。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研究,也表明了他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困惑。诗人通过对荷花与浮萍的不同命运的描述,引发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哲理思考。这种思考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内涵;既有个人层面的意义,又有社会层面的启示。
尾联再次回到主题上。诗人用“所以臭味殊”四字点明了本诗的中心思想,即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接下来,诗人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他指出荷花有自己的根,而浮萍则随着水流漂泊不定;飘泊的人既不能确定自己的去向,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这两句诗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荷花和浮萍的特点,又深刻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像人的本性一样,都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
这首诗通过对荷叶和浮萍的描写和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哲理思考。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色,即注重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现以及哲理的探讨。这些特点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