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雪初消,洞庭水、高没楚天。被真把、并刀剪取,藤几留看。方絮澹浮云梦泽,尖毫轻抹酒香山。浑不知、是月是斜阳,涵翠澜。
帆隐隐,何处船。衡湘路,有无间。望二妃佩杳,瑟冷空坛。掌上浪痕疑带响,袖边风色欲生寒。记此中、两趁米樯过,曾扣舷。

【注释】

峨雪:指洞庭湖上的薄冰。真:指周雪客。并刀剪取,藤几留看:用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的刀子剪取了一片梅花枝,放在小几上观赏。“真”字下得含蓄蕴藉。“把”是“拿”的意思。“被”通“披”,“方絮澹浮云梦泽”句是说,洞庭湖上初冬时节,薄冰已消融,湖水波光与远处的云影相映,如淡妆的美人,静卧于梦中。“真”和“被”都是指周雪客。“絮”即“花”。“澹”是“淡”。 “浮”是“漂浮”。“云梦泽”在今湖南安乡西南。“尖”是“尖细”。 “抹”是“涂抹”。 “月是斜阳”句是说,天边残存的夕阳,犹如一把弯刀,将整个天际切割为两半,一半是红艳的余晖,一半是苍茫的天空。“涵翠澜”,形容夕阳余晖映照在湖水上,如同青绿色的波澜。“翠”指湖水。 “涵”是“映照”。“阑”(lián),同“阑珊”,这里指天色将晚。 “帆隐隐”两句是说,远处水路上,有船行来,又渐渐隐去。“帆隐隐”,隐去的帆,看不见了,只看见隐约的轮廓。“衡湘路”,指洞庭湖到衡阳之间。“二妃”,神话中娥皇、女英两位女神,舜帝的妻子,据说舜南巡而死,二妃追至湘江,遂溺死在潇水中。“佩”,玉饰。“瑟冷空坛”,瑟瑟的冷风拂过空空的祭坛,发出凄厉的声音。这句意思是说,二妃的魂魄徘徊于湘江两岸,她们的佩玉在风中瑟瑟作响。“掌上浪痕疑带响,袖边风色欲生寒”,是说,手执船桨时,浪迹间似乎带着响声,袖子边风色也使人感到寒冷。“记此中”以下四句是说,自己曾在洞庭湖上泛舟而行,曾两次经过这个渡口。“米樯”即“米船”,古代的一种运米船只。“曾扣舷”,指曾经在船上击节唱《满江红》词。“扣舷”,击船舷而歌。这四句是说,自己曾在洞庭湖上乘船游览时,曾两次经过这个渡口,也曾在船上击拍船舷而歌唱《满江红》,那歌声至今还在耳边回荡。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词,作者周济以写景抒怀的方式表达了对亡国的痛苦与怀念。

词中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卷,洞庭湖的薄冰已被融化殆尽,波光粼粼的湖水与远山相映成趣,仿佛一位美人在梦中舒展着美丽的容颜。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真把”、“方絮澹浮云梦泽”等词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湖面上薄冰消融,水面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色。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色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哀愁与悲凉。“尖毫轻抹酒香山”,这里的“尖毫”,指的是笔尖,而“酒香山”则是指山名。诗人用笔尖轻轻抹过酒香山,描绘出了一幅酒香四溢、山色空蒙的画面。然而,在这美丽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哀愁与悲凉。诗人通过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词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湖光山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然而,在这美丽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哀愁与悲凉。词人通过这一画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同时,词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帆隐隐,何处船”几句,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路之上的景象。远处水路上,有船行来,又渐渐隐去。这一句既写出了水路之上船只往来的繁忙景象,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衡湘路,有无间”两句,词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水路之上的景象。他站在船头眺望远方,只见远处的水路蜿蜒曲折,时而可见船只往来穿梭。这里的“衡湘路”指的是从洞庭湖到衡阳之间的水路,而“有无间”则是指这水路之上的船只时隐时现、难以捉摸。这一句既写出了水路之上船只往来的繁忙景象,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最后三句,词人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渡口的经历。他曾多次乘船过此渡口,也曾多次在此吟咏《满江红》。这一句既表达了词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感慨,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失落与忧伤。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洞庭湖上的美景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