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炮周垣控扼存,香台今傍将台尊。
护持狮象珠常定,帖息鲸鲵浪不喷。
拓纛双桓遥隐树,收帆千舶正当门。
风涛咫尺连南澳,著论何人继应元。
这首诗是明朝末年著名学者王渔洋所作,全诗以端午节为背景,描绘了端午观竞渡和海幢寺、海珠寺炮台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担忧。
让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端午偕补金小岩半樗山子光云守之观竞渡遂至海幢寺还过洋商肆楼登海珠寺炮台” —— 端午节期间,王渔洋与好友一起参加了竞渡活动,然后参观了海幢寺、海珠寺炮台等地。
“列炮周垣控扼存,香台今傍将台尊。护持狮象珠常定,帖息鲸鲵浪不喷。拓纛双桓遥隐树,收帆千舶正当门。风涛咫尺连南澳,著论何人继应元。” —— 这是对海幢寺、海珠寺炮台等地的描绘。
我将一一对应地解析诗句,并给出必要的注释和赏析。译文
端午佳节,我与友人共同参与了竞渡活动,然后参观了海幢寺、海珠寺炮台等地。
这些炮台环绕着城墙,守护着国家的安宁。狮子、大象等动物象征着国家的繁荣,而鲸鱼则代表着国家的稳定。
在远处,我们看到了两棵巨大的梧桐树,它们像旗帜一样飘扬。当船只驶过时,海浪也平静了下来。
虽然距离很近,但仍然能感受到南澳岛的风涛声。然而,没有人能够继承应元的观点,这让人感到遗憾。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午节的活动和海幢寺、海珠寺炮台等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担忧。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例如,通过对狮子、大象、鲸鱼等动物的象征性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稳定的期望。此外,通过对梧桐树和风涛声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