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须臾,去时又恐音尘绝。紫箫声阕。便抵阳关彻。
佯笑尊前,只作寻常别。罗巾摺。背人偷熨。点点啼鹃血。

点绛唇

来不须臾,去时又恐音尘绝。紫箫声阕。便抵阳关彻。

佯笑尊前,只作寻常别。罗巾摺。背人偷熨。点点啼鹃血。

译文:

刚刚来到,却又担心离开后没有消息;听到箫声已结束,就仿佛听到了阳关的曲子也结束了。

假装笑着在酒席面前告别,假装是平常的分别,把头巾折叠起来,偷偷地擦干眼泪。

背对人偷偷地整理衣服,眼泪滴落下来,滴在了琵琶上。

赏析:

此首词写闺中女子送别情人的情景。起句“来不须臾,去时又恐音尘绝”,写情人远行,时间虽短却难料其行期,临别之时,更担心他远行之后音信杳然。这两句为全词的主旨句,既写出了女子送别的急迫心情,又暗写了女子的痴情和对离别的无奈。

过片以“紫箫”二字切合题旨。“紫箫声阕”,即《阳关曲》之末段,意谓一曲《阳关曲》终了,又奏《阳关》,说明送别情人的时间很长,且长到难以预料的程度。“便抵阳关彻”,用典,化用王维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谓一旦离别就要到阳关之外去了,那里再也找不到熟悉的人。这是说,送别情人的时间很长,且长到难以预料的程度。

换头“佯笑尊前,只作寻常别。”意思是在酒宴上装作笑容与友人道别,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佯”,假意的意思。“罗巾折”,即“罗巾褶”。“罗巾”,即用丝织品制成的手帕或方巾。“折”有折迭之意,这里指折叠、折叠开来。“罗巾”代指自己的心肠。“背人偷熨”,意思是在背后偷偷地为心上人熨平衣襟,以免他看见伤心。这里的“背”、“偷”都是动词,“熨”字是动宾结构,意为暗中为心上人缝补、熨平衣物等。“点点啼鹃血”,是说泪水滴落在琵琶上。鹃鸟的啼叫声凄切,而人的泪水滴在琵琶上的声音也是凄切的,所以用“啼鹃血”来喻人的眼泪。

这首词写的是女主人公送别情人的情景,全词以“泪”为线索,将离愁别绪层层推进,步步渲染,极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