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索江城,寂寥庭院,凭阑思入遥天。认碧螺山色,眉样连娟。绣阁丝萦网户,玉筝尘满危弦。望苕苕万里,人在云边。
心在愁边。楼前数行嘉树,但累累叶底,青子匀圆。花下送君时候,薄脂双靥如莲。恨朱颜不返,花到明年。还胜今年。
【译文】
萧条的江城,寂寥的庭院,凭栏远望着天边。碧螺山色在眉样上一样连娟,绣阁里丝绳网户,玉筝上尘土满弦。望到远处苕苕万里,人在云边。心在愁边,楼上有数行嘉树,但累累叶底,青子匀圆。花下送君时候,薄脂双靥如莲,恨朱颜不返,花到明年。还胜今年。
【注释】
锦堂春:词牌名。又名“醉花阴”、“秋蕊香”、“西河柳”。
傅大询:南宋诗人。字彦材,号紫岩,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绍熙年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后因与权臣相忤而被贬。晚年归乡隐居于东阳之紫岩山,自号紫岩居士,世称紫岩先生。有《紫岩词》。
萧索:萧条寂寞。江城:指杭州。
寂寥:寂静无声。庭院:庭院内空寂无人。
凭阑:倚着栏杆。思入遥天:想飞向天空。
碧螺:即碧螺山,在浙江湖州市南。山色:指山色翠绿,如画。眉样连娟:形容眉形如画。
绣阁:精美的闺房。丝萦:丝绳缠绕。网户:用细绳编织而成以防盗的小窗。
玉筝:古乐器名。尘:指尘土,指筝上有尘土。
楼前:指临窗的楼前。嘉树:美丽的树木。
但:只。累累:叠叠。叶底:树叶下面。青子:青色的果实。
匀圆:形状规整而圆滑。
花下:指女子在花丛中。送君:指女子为男子送别。时:指时间。
薄脂双靥如莲:指面颊上薄薄的胭脂和双唇像荷花一样红润。靥:指面颊上的酒窝。
恨朱颜不返:后悔自己的容颜不再。朱颜:指美好的容颜。不返:不再返回。
花到明年:花开到明年。还胜今年:比今年的还要好。
赏析:
本篇是一首咏物词,作者借写景抒怀,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开头三句“萧索江城,寂寥庭院,凭阑思入遥天”,写自己身居江城,面对庭院,凭栏远眺,心情十分萧索。萧索,萧条寂寞,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心情;江城、庭院,都是眼前所见;凭阑思入遥天,意思是说凭栏远望,想到远方的天空去了。这几句,从眼前景物写起,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文写景作引,也为抒情作铺垫。
接着三句“认得碧螺山色,眉样连娟”,写自己辨认出了碧螺山的美景。碧螺山上的景色非常美丽,作者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不由得赞叹不已。这里的“眉样”二字用得十分巧妙,把山色写得生动可爱;“连娟”,是形容眉毛像弯曲的月牙儿一样好看。
接下来“绣阁丝萦网户,玉筝尘满危弦”,是写自己在绣阁中看到的情景:丝绳缠绕的网户,尘封的筝弦。这两句写得很细致:丝绳缠绕的网户,用“丝萦”来形容;筝弦上布满尘土,用“尘满”来形容。这两句写出了环境的幽静,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环境幽静,人物内心就更加孤独寂寞;环境幽静,人物内心就更加烦闷烦躁。
然后“望苕苕万里,人在云边”,写自己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景象:远处的山丘连绵不断,好像延伸到万里之外;自己就在那云层上面。这两句既写出了景色的优美,又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景色优美,但是自己却在云层上面,不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无法欣赏那美丽的景色了。
过片之后三句“心在愁边。楼前数行嘉树,但累累叶底,青子匀圆”,是写自己看到的景物:楼前的嘉树很多,叶子都长得很好,而且树上还有青果。这几句描写很具体:楼前的嘉树很多,叶子都长得很好,这是实写;树上还有青果,这是虚写。这几句既是对前面景物的进一步描绘,也是对前面景物的进一步深化,使前面的景物更具体、更丰满。
最后三句“花下送君时候,薄脂双靥如莲”,是写自己送别朋友的时候所看到的景象:花下有人送别朋友。这几句写的是送别朋友时的场面:薄脂双靥如莲,意思是说面颊上薄薄的胭脂和双唇像荷花一样红润。这两句是对前面景物的进一步描绘:送别朋友时的场面是那么美好;送别朋友的人是那么娇美动人:面颊上薄薄的胭脂和双唇像荷花一样红润。这些细节都刻画得很细腻,很有画面感。
整首词写得很有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间,语言也很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