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人海同为客。登楼无复黄尘色。舌辨起风雷。连旬广座开。
匆匆来又去。不尽留连处。未到十三陵。自惭虚此行。
菩萨蛮·触事成篇,不加诠次
原诗:
长安人海同为客。登楼无复黄尘色。舌辨起风雷。 连旬广座开。
匆匆来又去。不尽留连处。未到十三陵。自惭虚此行。
注释:
长安:古代都城,这里指代唐代的首都长安城。人海同为客:像普通人一样在长安城中四处奔波、生活的人。登楼无复黄尘色:登上高楼后,已经看不到往日笼罩着长安城的黄色烟尘了。舌辨起风雷;形容说话有力,言辞锋利,能激起人们强烈的共鸣。连旬广座开:连续数日的宴会或集会中,大家都在畅谈着什么。匆匆来又去:匆匆忙忙地前来又匆匆忙忙地离去。不尽留连处:没有地方能够让人留恋、不想离开。留连:留恋、不忍离去。十三陵:位于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区境内,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自惭虚此行:感到惭愧,因为我这次来长安并没有实现我的目标(即未能见到皇帝)。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在长安城游历所见所感的作品。全词通过诗人眼中所见所感,生动地描绘了长安城在诗人眼中的变化和自己的心境。
首句“长安人海同为客”直接点明了诗人在长安城的身份和地位——一个四处奔波、四处流浪的普通人。这种身份和地位让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长安城的地位。
第二句“登楼无复黄尘色”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登高楼所见之景象。这里的“黄尘色”并非实指,而是借指长安城的繁华与喧嚣。当站在高楼之上,放眼望去,昔日笼罩着长安城的黄色烟尘已经被风吹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清新的景象。这种景色的变化让诗人感慨万千,同时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对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发。第三句“舌辨起风雷”形容诗人言辞犀利、气势磅礴,能够激励人心、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而第四句“连旬广座开”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参加的宴会或集会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这些宴会或集会吸引了众多的人参加其中,形成了一片热闹非凡的场景。然而,诗人却在其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无所适从。
第五、六句“匆匆来又去,不尽留连处”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困惑。他既想在这里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快乐,又担心自己无法真正实现目标。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感到疲惫不堪、不知所措。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对自己在长安城的地位和使命的担忧与不安。
最后一句“未到十三陵,自惭虚此行”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与总结。诗人在长安城虽然经历了许多事情、看了许多风景、结交了许多朋友,但最终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因此,他感到十分惭愧、失望和无奈。这既是对自己此次旅行结果的反思与总结,也是对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启示与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