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头饥鸟啼吓客,夜半开门黄叶积。
庭花欲断不断香,江月将圆未圆夕。
风撼边城沉鼓鼙,露零别院响刀尺。
有家不归今二秋,我心安得顽如石!
【注释】
八月十四:即八月十五,古代传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树头:树上。啼吓客:惊叫。边城:指边防重镇。沉鼓鼙:擂起战鼓,声如雷鸣。别院:分别后各自居住的庭院。刀尺:剪刀和裁衣的尺子。顽石:坚硬不移的石头。
【译文】
八月十五月圆夜,树上饿鸟叫声震人心。深夜开门,落叶堆积满庭院。庭前花朵即将凋谢时又盛开,江上明月即将圆满时却残缺。边城战鼓隆隆,别院里传来阵阵砧声。有家不能归去,今已两度中秋月圆之夜。我心如何能像顽石那样坚?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839年(唐宪宗元和四年)作者在长安时。诗人当时正羁旅在外,远离家乡,思念妻子儿女之情,十分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八月十四夕作”,点明时间是在八月十四日夜晚。这个日子是诗人与妻子相会的日子。从诗中描写的景物可以推知,他们曾在这一天晚上相聚。“树头”二句,以树梢上的鸟儿惊叫着飞走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夜半”二句,描写诗人夜半时分听到邻舍传来的打更声,以及自己家中因秋凉而积满落叶的情景。这两句写景生动逼真,富有情趣。“风撼边城”二句,用战鼓声烘托了边地战事紧张的气氛,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别院”二句,则写诗人在别院中剪下一缕头发寄托思念之情。“有家不归今两秋”,说明诗人长期离家,已有两年了。“安得”二句,表明自己虽然身在异乡,但仍然怀念妻子,希望她能像顽石一样坚贞,不被外物所动摇。
全诗构思巧妙、自然流畅,情调悲凉凄清,风格朴素自然,反映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感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