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书静对,共素心、除有孤松千尺。一角云山风雨外,高致幼舆消得。浮海苍茫,问天沉醉,有恨凭谁识。据梧深坐,篆烟萦损寒碧。
堪叹陶令当年,义熙题遍,总是伤心笔。万一东篱寻旧约,吾骨嶙峋犹昔。珍重秋期,料量清课,暂许红尘隔。羲黄㝱到北窗,无此闲逸。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解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要特别注意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修辞、表现手法等)。注意重点字词的提示作用。

“琴书静对,共素心、除有孤松千尺”,此句为第一联,写自己与友人在百字令南窗寄傲图前对坐,以琴书自娱,以清静素心相伴,只有那高耸入云的孤松才与之相配。“琴书”指琴和书,是中国古代文人雅事,“素心”指纯洁之心,也指高雅的心境。“除”即“只”。

“一角云山风雨外,高致幼舆消得”,这一句是第二联,意思是说只有那一角云山风雨之外,才能体现出高尚的境界;而只有像幼舆那样驾着小车去遨游山水间,才是真正懂得欣赏山水的人。幼舆即“舆”,“幼”是通假字,意为小。

“浮海苍茫,问天沉醉,有恨凭谁识?”这是第三联,意思是我泛舟海上,茫茫然不知所措,只好向天上发问,但天知道我心中的痛苦吗?这两句中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据梧深坐,篆烟萦损寒碧”,这一句是第四联,意思是说坐在梧桐树下,深深地坐着沉思,只见袅袅烟雾萦绕在碧绿的窗户上。

“堪叹陶令当年,义熙题遍,总是伤心笔。”这句是第五联,意思是可惜陶渊明当年在义熙年间写的那些诗篇,都是在伤心时写下的。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万一东篱寻旧约,吾骨嶙峋犹昔”,这一长句是第六联,意思是说万一还能在东篱下寻觅到过去共同约定的地方,可我的骨头已经变得嶙峋,与往日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啊!东篱,语出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万一”表示假设语气的副词。

“珍重秋期,料量清课,暂许红尘隔”,第七句是第八联,意思是说请珍重这秋天的季节吧,请你暂时允许我远离尘世吧。“珍重”是对人的一种客气话,表示敬重。

“羲黄㝱到北窗,无此闲逸。”最后两句是第九联,意思是羲皇时代到了北窗,那里也没有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了。“羲皇”,指传说中的伏羲氏。这里借指上古时代的帝王。“㝱”通“昊”。

【答案】

示例一:这首诗写与友人在百字令南窗寄傲图前对坐的情景,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首联写与友人对坐之景;颔联写自己对友人的敬仰;颈联用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末联表达对友人的珍重与祝福。

示例二:本诗以咏史抒怀为主。首联“琴书静对”四字点明了诗人与友人的雅致生活,并暗含了诗人的志趣。颔联“高致”二字点出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赞美之情。颈联借用陶渊明典,写出了诗人因无法摆脱世事羁绊而产生的苦闷。尾联写诗人对朋友的祝福,愿其能够找到理想的归宿。

译文:

琴书静对着,共度素心,除有孤松千尺。一角云山风雨外,高致幼舆消得。

浮海苍茫,问天沉醉,有恨凭谁识?据梧深座,篆烟萦损寒碧。

堪叹陶令当年,义熙题遍,总是伤心笔。万一东篱寻旧约,吾骨嶙峋犹昔。

珍重秋期,料量清课,暂许红尘隔。羲黄㝱到北窗,无此闲逸。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友人画卷前的感怀。诗人在百字令西窗外与友人对坐,抚琴读书,吟诗作赋,畅游于自然之中,享受宁静淡泊的生活。然而诗人内心却是一片苦闷和无奈。他只能借助古人的诗句来排遣心中的郁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