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送香魂到夜台,更阑烛尽月明来。
那堪孤雁惊嘹唳,不禁悲声为写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炼字、比兴、象征、用典、虚实等角度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时注意诗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本诗首联“风送香魂到夜台”,意思是清明时节,风吹过墓地,把亡友的灵魂送到了墓地。“风”是无形之物,但能将“香魂”送达“夜台”;“送”字写出了清明节扫墓人对亡友的思念之情。这一句既写出了清明节扫墓时的情景,又表现了作者对亡友的追忆和缅怀之情。

颔联“更阑烛尽月明来。”意思是说夜深了,蜡烛燃尽了,月光明亮起来。这里的“更阑”是夜晚的意思,点出了时间;“烛尽”“月明”都暗示着时光流逝,诗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

颈联“那堪孤雁惊嘹唳,不禁悲声为写哀。”“那堪”,指哪堪,怎堪,怎么忍受得了。这句的意思是说:怎能忍受听到孤雁的凄厉叫声呢?一个“惊”字,写出了作者听到孤雁叫声时的心境,突出了作者对亡友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尾联“不禁悲声为写哀。”意思是说:禁不住悲痛的声音来表达哀伤。这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之情。

【答案】

风送香魂到夜台 ——清明节扫墓时风吹过墓地,把亡友的灵魂送到了墓地。

更阑烛尽月明来 ——夜深了,蜡烛燃尽了,明月高照。

更阑烛尽月明来 ——更深夜半之时,蜡烛燃尽,月亮皎洁明亮。

那堪孤雁惊嘹唳 ——哪经受得起听到孤雁叫声时的心境?一个“惊”字,写出作者听到孤雁叫声时的心境,突出了作者对亡友的深切思念,也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和伤感之情。

不禁悲声为写哀 ——禁不住悲痛的声音来表达哀伤。

赏析:“清明节扫墓”本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而此时正值“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阴霾天气,更显得“清明”时节的凄冷。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有一种温馨的氛围弥漫在人们心中。那就是“风送香魂到夜台”。

“风”是无形之物,但能将“香魂”送达“夜台”。可见,清明节扫墓时风吹过墓地,把亡友的灵魂送到了墓地。这一句既写出了清明节扫墓时的情景,又表现了作者对亡友的追忆和缅怀之情。

“更阑烛尽月明来”,夜深了,蜡烛燃尽了,明月高照。这一句既是实写所见所闻,又是虚写。诗人以夜色渐浓之景烘托出自己孤苦无依之境,以明月之明暗映衬出自己心情的悲凉。

“那堪孤雁惊嘹唳”,怎能忍受听到孤雁叫声时的心境?一个“惊”字,写出了作者听到孤雁叫声时的心绪,突出了作者对亡友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不禁悲声为写哀”,禁不住悲痛的声音来表达哀伤。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与痛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