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住齐云第几峰,何年北上寄游踪。
名从白社吟中得,人在黄花冷处逢。
垂老心情同野鹤,未衰筋力付孤筇。
一囊斜挂秋风里,遍踏天涯访赤松。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赠王昆霞道士
曾住齐云第几峰,何年北上寄游踪。
名从白社吟中得,人在黄花冷处逢。
垂老心情同野鹤,未衰筋力付孤筇。
一囊斜挂秋风里,遍踏天涯访赤松。注释
(1)齐云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附近,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里指诗人曾经居住或游览过的齐云山。
(2)白社:指隐士、隐逸者聚居之处,如白云深处的茅庐。
(3)白社吟:指隐士们吟咏诗篇的风气。
(4)黄花冷处:指秋天的黄花,象征着清高和孤独。
(5)野鹤:比喻诗人自己,如同自由自在的野鸟一样。
(6)孤筇(qióng):一种竹杖,用来形容诗人行走时的孤独与坚定。
(7)赤松:传说中的仙人所居,这里指隐居之地。译文
我曾住在齐云山上,那是第几个山峰?不知何年北上寄游踪。
名字来自隐士们的吟唱,我在黄花冷艳之处相逢。
我的心态如同野鹤般悠然自得,未老的体力让我拄着一根独行的筇杖。
一袋诗书斜挂在秋风里,我到处漂泊,寻找那隐逸的赤松子。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通过描述王昆霞道士的隐居生活和其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其敬仰之情。首句“曾住齐云第几峰”,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居住或游历过的地方,即齐云山,这是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二句“何年北上寄游踪”,诗人询问自己何时离开此地去北方寻求自己的踪迹,表达了诗人对未知旅程的憧憬和向往。
第三句“名从白社吟中得”,表明诗人的名字来自于隐士的吟咏和传唱,反映了隐士文化在唐代文人中的流行和影响力。第四句“人在黄花冷处逢”,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黄花盛开时,偶遇那位隐居者,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感慨。第五句“垂老心情同野鹤”,将诗人比作野鹤,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六句“未衰筋力付孤筇”,诗人说自己虽然年纪已高,但依然保持着强健的体魄和意志,愿意像独行的筇杖一样坚定地走下去。最后一句“一囊斜挂秋风里,遍踏天涯访赤松”,诗人带着诗书和行囊,在秋风中一路前行,寻找那个传说中的隐居之地——赤松子。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隐士的生活,又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和艺术追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