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腰身。楼头眼色,烟外眉痕。载酒人归,渡江歌杳,何处香尘。
一钩残月如银。带惨绿、藏鸦未匀。风调当年,鬓丝今日,伤别伤春。

【注释】

柳梢青:词牌名。

汪仲虎:即汪元量,宋末诗人。

画里腰身:指妇女婀娜的体态。

楼头眼色:形容女子眉目传情。

烟外眉痕:指远山眉。

载酒人归:载酒归来的人。

渡江歌杳:渡过江水歌声渺茫。

香尘:指落花。

一钩残月如银:月亮像弯钩一样挂在天空。

惨绿:形容眉毛的颜色。

藏鸦未匀:没有画完的眉毛像是黑色的乌鸦。

风调当年:当年的风度、气质。

鬓丝今日:今天的头发变白了。

伤别伤春:《楚辞·招隐士》:“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的“伤别”、“伤春”是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赏析:

此作以“柳岸晓风填词图”起笔,点明题中“画里腰身”的“画”字,便使读者联想到一幅写照,这幅写照又与词人的悼亡之怀紧密相连。词人在追述亡故妻子时,不直说其容颜之美,却借“楼头眼色”“烟外眉痕”来表现。“楼头”“烟外”二语,写出了女子的眉眼在远山上的轮廓,又衬出她们眉心间的愁苦神态。这二句虽着墨不多,却极富形象性。接着,词人从侧面烘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载酒人归渡江歌杳,何处香尘?”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既是写眼前之景,也是抒发内心之情。“载酒人归”,表明丈夫已经归来;“渡江歌杳”,暗示丈夫已离去;“香尘”,则暗指落花。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景随情生,情因景发。上片结句“载酒人归,渡江歌杳”,一个“载”字把男子的欢欣情绪表现出来,一个“渡”字又把女子的离情表现出来。下片开头三句“画里腰身,楼头眼色,烟外眉痕”,用三个叠词,描摹出女子的仪容,同时,也透露出词人对亡妻容貌的记忆。这三句,既是写女子的仪容,又是写自己的怀念之情。过片三句“风调当年,鬓丝今日,伤别伤春”,是全词的重点部分。这三句分别从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亡妻的回忆和思念。“风调当年”一句,是对亡妻的追忆;“鬓丝今日”一句,则是对亡妻的哀怜。这两处回忆和思念的内容,都离不开“伤别伤春”。最后四句:“一钩残月如银,带惨绿,藏鸦未匀。风调当年,鬓丝今日,伤别伤春。”这四句,将上文所写的一切景物都融于其中,并赋予它们更深刻的含意。“一钩残月如银”一句,既写景,又点出时间是在夜间,同时也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带惨绿、藏鸦未匀”,是说夜色中的月亮被惨淡的绿色所衬托,眉毛还没有画成乌鸦那样的形状。这一比喻既形象又贴切地表现了自己的愁苦神态。“风调当年”,既指当年的风度、气质,又指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了;“鬓丝今日”,既指今天的头发白了,又隐含着自己年事已高的意思。这两句既写自己对亡妻的追忆和思念,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哀痛之情。全词通过对亡妻外貌的描写和内心的追忆、思念,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