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阳下乔木,瞑色满神州。
亦复称除夕,萧然独倚楼。
白河通渤解,故垒阅春秋。
代谢浑闲事,无忘秉烛游。
【注释】
- 微阳:夕阳。乔木:高大的树木。瞑色:傍晚时分的天色。神州:这里指代整个国家。
- 称:同“呈”。除夕:古代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 白河通渤解:黄河在冬季结冰,从流经渤海一带开始解冻,故称。渤解:指黄河从渤海地区开始解冻。
- 故垒:古战场遗址。阅春秋:经历春夏秋冬的变化。
- 代谢:新陈代谢,这里指人世间的变迁。浑闲事:一切闲事。
- 秉烛游:点着蜡烛游玩。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除夕之夜的描述,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间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微阳下乔木”,诗人以夕阳下的高大树木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黄昏时刻。这里的“微阳”指的是夕阳的余晖,象征着一天即将结束;“乔木”则代表了自然界中的高大树木,它们静静地伫立在这里,仿佛也在等待着什么。这一画面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又为接下来的诗句做好了铺垫。
“瞑色满神州”,诗人将目光转向了整个国家。这里的“瞑色”指的是傍晚时分天色渐暗的景象,而“神州”则是对整个国家的称呼。诗人用“满”字来形容天色的昏暗程度,进一步强调了傍晚时刻的寂静和宁静。这种景色让人联想到了一种平静、安详的氛围,似乎一切都在等待新的开始。
第三句“亦复称除夕”,诗人突然转换了视角,从国家层面回到了个人生活。这里的“亦复”可以理解为“也”的意思,表示诗人对于除夕之夜的到来并不感到惊讶或兴奋。而“称除夕”则是指每年的除夕之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春节前夕。这一转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敏感捕捉,也表达了他对除夕之夜的独特理解。
第四句“萧然独倚楼”,诗人继续描绘自己在这个特殊时刻的孤独感。这句中的“萧然”指的是寂寞冷清的样子,“独倚楼”则表明了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楼上,眺望远方。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未来的期望与憧憬。
第五句“白河通渤解”,诗人继续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这里的“白河”指的是黄河,而“通渤解”则暗示着河水已经开始解冻并流向下游。这个变化象征着时间与空间的流转,也暗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诗人通过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第六句“故垒阅春秋”,诗人转而关注古战场遗址的变化。这里的“故垒”指的是过去的战场遗迹,而“阅春秋”则形容这些遗址经历了春夏秋冬的变迁。这一描述既展示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与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最后一句“代谢浑闲事,无忘秉烛游”,诗人再次回归主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这里的“代谢”指的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即一切事物的生长、衰亡和更迭;而“浑闲事”则意味着这一切看似闲散无目的的事情,实际上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诗人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不要错过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即使需要点灯游玩也无妨。
整首诗以除夕之夜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入思考,传达了对于生活真谛的追求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