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盖曾传入洛阳,石文天册更荒唐。
金椎有日沈江底,木柿何年下建康。
已见楼船来蜀国,岂容帝座设南方。
江东世业飘零尽,愁杀平原著辨亡。

注释:

青盖曾传入洛阳,石文天册更荒唐。

金椎有日沈江底,木柿何年下建康。

已见楼船来蜀国,岂容帝座设南方。

江东世业飘零尽,愁杀平原著辨亡。

翻译:

青盖曾传入洛阳,石文天册更荒唐。

金椎有日沈江底,木柿何年下建康。

已见楼船来蜀国,岂容帝座设南方。

江东世业飘零尽,愁杀平原著辨亡。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诗中通过对江东地区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首联:“青盖曾传入洛阳,石文天册更荒唐。”这里的“青盖”指的是古代帝王的轿子,“石文天册”则是古代帝王的玉玺。诗人通过这两个关键词,暗示了当时的帝王权力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变得荒诞可笑。

颔联:“金椎有日沈江底,木柿何年下建康。”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江东地区的历史变迁。他认为江东地区的历史就像金子一样沉入江底,而像柿子树一样的树木却生长在建康城(今南京)上。这些词语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慨和无奈。

颈联:“已见楼船来蜀国,岂容帝座设南方。”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进一步揭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他认为江东地区曾经繁荣昌盛,但现在已经沦为了废墟,而北方的蜀国却依然繁荣昌盛。同时,他也认为现在的皇帝不应该再坐北朝南,而是应该面向南方治理天下。

尾联:“江东世业飘零尽,愁杀平原著辨亡。”最后一句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之情。他认为江东地区的家族都已经衰落殆尽,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国家的兴衰荣辱。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灭亡的忧虑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慨和无奈,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