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笔钟王叹逼真,不将戈法借儒臣。
亲摹文敏书千幅,小玺朱铃掌内人。
【注释】
恭纪:敬记,恭敬地记述。世祖皇帝:南宋高宗赵构,字德基,号世共,史称“高宗”,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九世孙。
御笔:皇帝的笔迹。钟王:指晋代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钟繇善隶书,王羲之擅行草。后人因以“钟王”泛称书法名家,也指钟王体。
叹逼真:赞叹钟王体写得逼真。不将戈法借儒臣:不要拿兵器的方法去模仿文臣。戈法:兵器上的纹饰。
亲摹:亲自摹写。文敏:宋代名臣文彦博,字彦博,号潞国公,人称潞国先生。
千幅:一千幅。小玺朱铃:小印章,红色的铃铛装饰。掌内人:指宋徽宗赵佶,字希孟,号清辉居士,宋徽宗第十一子,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封端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立为太子。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即帝位,改元建中靖国,次年,金兵南下,于五月初四日出奔。在逃亡途中,曾用黄纸刻印,每张写上“御前文字”,并盖上他的玉玺,作为传国之宝。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宋朝徽宗皇帝赵佶与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之间的比较。赵佶擅长书画,他不仅自己擅长书画,而且对历代书法大师的作品都极为推崇,尤其对钟、王二人的书法作品十分喜爱。他曾用黄纸刻印,每张写上“御前文字”,并盖以玉玺,作为传国之宝。这首诗就描述了赵佶如何把钟繇、王羲之的笔墨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以及他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