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樾互蔽亏,冈峦相枕带。
径回云磴高,溪转石梁隘。
迸泉溅人衣,冲风振松籁。
烟生墟里间,日下牛羊外。
步屐随昏鸦,闻钟宿香界。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中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然后根据要求对原诗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给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本诗首联“林樾互蔽亏,冈峦相枕带”。意思是:树林枝叶交错遮蔽着阳光,山岭连绵起伏环绕着山间。“互”字写出了树多,枝叶交叠,遮天蔽日,“相枕”二字则描绘出山连山、峰接峰的景象。颔联“径回云磴高,溪转石梁隘”。意思是:山路曲折迂回而上,云梯高耸入云;小溪流淌在石桥之上,狭窄险峻。颈联“迸泉溅人衣,冲风振松籁”。意思是:飞溅的泉水打湿了行人的衣服,狂风呼啸时发出阵阵松涛声。“迸”、“溅”“冲”、“振”等动词用得生动贴切,富有动感。尾联“烟生墟里间,日下牛羊外”。意思是:炊烟升起在村落之间,夕阳西下牛羊才归去。尾联两句写景,但景中有人,使人感到生机勃勃,充满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答案】
示例:
宿翠微寺(宋代)
林樾互蔽亏,冈峦相枕带。
径回云磴高,溪转石梁隘。
迸泉溅人衣,冲风振松籁。
烟生墟里间,日下牛羊外。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五言古诗。诗中以“宿”字领起全篇,从山林、山涧到村落、牧童等,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将一幅幽深秀丽的山水图展现于我们眼前。
首联是写诗人夜宿翠微寺的所见所感。前一句写林木蓊郁,枝叶扶疏;后一句写崇山峻岭,连绵不绝。这两句是说:林木葱茏,枝繁叶茂;群峰重叠,连绵不断。诗人置身其间,顿觉林木掩映之中,天色昏暗;远望山峰,重重叠叠,宛如枕藉在山间的长河。这一联写景工细,有层次。树木的枝叶,山峦的起伏,远近高低,历历在目,形象逼真。
颔联写诗人夜宿翠微寺时所见的山间小路与溪上石桥。前一句写山路曲回曲折,盘旋而上;后一句写溪水绕流过石桥,水流狭窄,地势险要。这两句是说:山路蜿蜒曲折而向上延伸;溪水在石桥下奔流不息。诗人置身于这清幽秀丽的山水环境之中,不禁为山中的美景所陶醉。
颈联写山间清泉与风吹过树木发出的声响。前一句写清泉飞溅起来,打湿了行人的衣服;后一句写风吹过松树林,发出阵阵松涛声。这两句是说:飞溅的泉水打湿了行人的衣服;狂风呼啸时,松树林发出阵阵松涛声。这两句写景生动,有动感。飞溅的泉水、打湿了衣服、松涛声等等都是动的景物,给人以鲜明的形象。
尾联写诗人夜宿翠微寺时看到的情景。前一句写炊烟升起在村落之间,表示山村的生活正在开始;后一句写夕阳西下时牛羊才回家,表示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这两句是说:傍晚时分,炊烟升起在村寨之间;太阳落山时,牛羊才归去了。这两句写景自然,有节奏感。炊烟升起、夕阳西下,都给人以静谧的感觉。
这首小诗描写的是夜晚在青山绿水间的幽静生活。作者没有写白天山色如何美,也没有写山中鸟鸣虫吟如何悦耳;他只选取了夜幕降临以后,人们休息的时候来写。这样,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山村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