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闻塔山胜,筇枝拄朝暾。
陟巘四五重,一径万绿繁。
曲涧清可鉴,琮琤鸣云根。
阳坡敞古寺,传有唐梅存。
寺北恣幽讨,风磴藤萝扪。
两石相倚薄,中虚成一门。
小憩群鼓勇,复讶怪石蹲。
偃盖二丈余,独不藉坤元。
下劣通人行,颓势尤惊魂。
斑驳呈众色,片片云霞痕。
拾级体欲疲,两亭倏高骞。
晴岚生杖底,近峰皆儿孙。
荆豫及吴山,黛色如缭垣。
义水带其趾,点缀桑麻村。
应接无暇日,徙倚澹忘言。
所见过所闻,烂漫倾芳樽。

【注释】

塔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是嵩山的支脉。筇枝:筇竹制作的手杖。筇(qiong)是一种竹子。朝暾(tūn):初升的太阳。陟巘(yǎn):登山。四、五重:指山路有四五道弯曲。一径万绿繁:一条小路上长满了万绿丛生的景象。曲涧:曲折的山涧。琮琤(cōngchēng):玉声,形容泉水清脆悦耳。云根:云雾缭绕的地方。阳坡:山的南坡。古寺:古代寺庙。唐梅:唐代所种梅花。风磴(dèng):指石阶,磴即石阶。藤萝扪(mén):攀爬在藤蔓上。两石相倚薄:两座山峰相互依偎。中虚成一门:中间空出一块地方形成了一个门。小憩群鼓勇:休息时众人击鼓助兴。讶(yào)怪石蹲:惊讶地发现石头好像蹲着。偃盖:倾斜的山头。二丈余:约两丈多高。下劣通人行:我这样地位低微的人也能走这条路。颓势尤惊魂:这里指路险而陡,令人感到恐惧。斑驳(bó bó)呈众色,片片云霞痕:色彩斑斓,如同云霞一般。拾级体欲疲:拾级而上,身体疲惫不堪。两亭倏高骞(qian):两个亭子突然显得高耸起来。晴岚生杖底,近峰皆儿孙:晴天山雾从杖底升起,靠近的山都像子孙辈一样。荆豫及吴山,黛色如缭垣:长江、黄河以及吴山,山色青黑如同屏障环绕着。义水带其趾:义水河流过山脚。义水:指伊水,伊水发源于河南洛阳,流经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至江苏省扬州附近入海。应接无暇日,徙倚澹忘言:应接不断,没有闲暇去谈论什么。徒倚:徘徊。澹(dàn)忘言:忘却言语。徙倚:徘徊不前。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任监察御史时赴河南巡察途中。诗人游历名胜古迹,一路游览,一路写下自己的观感和想象。这首诗写于作者任监察御史出京赴河南巡察途中。

首联“夙闻塔山胜,筇枝拄朝暾”,开篇即点题,说诗人早就听说登封塔山之胜。“筇枝”二字表明作者以筇竹为杖。诗人早有耳闻,故能“夙闻”。

颔联“陟巘四五重,一径万绿繁”,“陟”字写出了攀登的艰难,“四五重”、“一径万绿”写出了登高所见景色的壮阔和山林的茂密。

颈联“曲涧清可鉴,琮琤鸣云根”,写涧水清澈,可以照镜;涧底的泉水清脆悦耳,好像敲击玉磬一般。

尾联“阳坡敞古寺,传有唐梅存”,写阳光照耀下的山坡上有座古老的寺院,传说那里曾经种植过一株珍贵的唐梅。

此诗描写的景物十分优美,表现手法也很巧妙。诗人先写远望,再写近看,远近结合,层次分明。诗人对塔山景物的感受,也写得细腻入微,如山之“高峻”、“峭拔”,水之“清澄”、“玲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