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诗句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
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
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
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
译文
朱元璋起家时本是僧人,后来成为皇帝与刘邦相比也很能干。
每次巡视地方时都到华里,必定去恭敬地祭拜孝陵。
他建立了一代规模宏大的制度,但一百年的礼乐却没来得及兴盛。
只可怜他对复古并不通达变通,反而使燕王趁机挑起事端。
注释
- 崛起:指朱元璋由和尚身份转变为皇帝的过程。
- 汉高:指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这里用来形容朱元璋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
- 同杰:指刘邦本人,突出他的才能和成就。
- 巡省:巡视地方,表示对地方的关心和管理。
- 华里:地名,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地点,具体不详。
- 勤虔:形容对神灵或祖先非常虔诚恭敬。
- 孝陵:朱元璋父亲的坟墓,位于南京。
- 复古:指恢复古代的做法或制度。
- 通变:通晓变化,灵活变通。
- 衅可乘:意为机会可以把握,这里指的是可以利用朱元璋的一些政策或行为引起不满。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朱元璋的态度和评价。诗人首先赞扬了朱元璋从僧人到帝王的转变过程以及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成就,这体现了诗人对朱元璋的肯定和敬仰。然而,诗人也批评了朱元璋在复古方面的不足,认为他对古代制度和风俗的恢复过于固执,缺乏变通的能力,这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最后,诗人感叹由于这种保守性,使得某些势力能够利用这一点来制造事端,这是诗人对于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忧虑。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批判的方式,揭示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