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如九龄,禄位兼韦平。
承家有厚德,际主为名卿。
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
述旨信无二,万言顷刻成。
缮皇祖实录,记注能尽诚。
以此蒙恩眷,顾命配享行。
及予之莅政,倚任原非轻。
时时有赞襄,休哉国之桢。
悬车回故里,乞言定后荣。
斯乃不吾信,此念岂宜萌。
臧武仲以防,要君圣所评。
薄惩理固当,以示臣道贞。
后原与配享,遗训敢或更。
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
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

【注释】

  1. 张廷玉(1557年-1639年),字衡哲,号烟波钓徒。明末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大学士,后因事被革职,家居20余年卒。
  2. 风度如九龄:指张廷玉风度翩翩像唐代名相张九龄一样。
  3. 禄位兼韦平:指张廷玉官职与韦平相当。韦平是唐朝名臣,曾任宰相。
  4. 承家有厚德:指张廷玉家世世代代都有深厚的德行。
  5. 际主为名卿:指他成为皇上的重臣,名声显赫。
  6. 不茹还不吐:意指张廷玉为人正直,从不隐瞒真实情况,也不歪曲事实。
  7. 既哲亦既明:既聪明又明智。
  8. 述旨信无二:指他陈述皇帝旨意时一定准确无误。
  9. 缮皇祖实录:指他负责修撰皇祖父的实录。
  10. 记注能尽诚:指他在撰写史书时一定竭尽忠诚。
  11. 恩眷:恩惠和眷顾。
  12. 顾命配享行:指他在临终前受到皇上的恩宠,被追赠官职,享受祭祀。
  13. 及予之莅政:到了我执政的时候。
  14. 倚任原非轻:我对他信任不是轻率的。
  15. 时时有赞襄:经常得到他的辅佐支持。
  16. 休哉国之桢:真是国家的栋梁啊!
  17. 悬车回故里:他辞官后回到家乡。
  18. 乞言定后荣:请求他留下一些遗言,以备后世荣耀。
  19. 此念岂宜萌:这种想法怎么可以产生。
  20. 臧武仲以防,要君圣所评:臧武仲用忠臣来要求君主,这是圣人所赞赏的。
  21. 薄惩理固当:对一些小过失进行惩罚也是应该的。
  22. 以示臣道贞:以此来表明臣子的正直之道。
  23. 后原与配享:后来的皇帝原与他一同享受祭祀。
  24. 遗训敢或更:遗诏训诫不敢更改。
  25. 求享彼过昭:希望他死后能够受到公正的评价和纪念。
  26. 仍享吾意精:同样也希望我的意愿能够得到实现。
  27. 斯人而有知:这样的人如果还有知觉,一定会感到欣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回忆和颂扬自己的老师张廷玉的生平业绩时所写的。
    首联“故大学士张廷玉”,直接点明主题,交代了诗人写作的对象。“风度如九龄”和“禄位兼韦平”,则具体地描述了张廷玉的风采与地位,这两句诗中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形容张廷玉。“风度如九龄”是指张廷玉有如古代著名贤臣张九龄的风采,而“禄位兼韦平”则是指其职位与唐朝名臣韦平相当,韦平曾任宰相。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来赞美张廷玉的才德和地位。
    第二联接着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赞美张廷玉的品质和才能。“承家有厚德”指的是张廷玉的家族有着深厚的传统美德;“际主为名卿”意味着他能够成为皇上的重臣并享有崇高的声誉。这两联诗不仅赞美了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能力,还表达了对朝廷的景仰之情。
    第三联“不茹还不吐”,意指张廷玉为人正直,从不隐瞒事实真相,也不歪曲事实。“既哲亦既明”则是说他既聪明又明智。这两联诗进一步描绘了张廷玉的正直品质和智慧才华。
    第四联“述旨信无二”表示他表达皇帝旨意时一定准确无误;“缮皇祖实录”则是指他负责修撰皇祖的实录。这两句诗体现了张廷玉在历史记录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对国家的贡献。
    第五联“以此蒙恩眷”,意思是他因此得到了皇上的恩宠和眷顾。“顾命配享行”则是指他临终前受到皇上的追封,享受祭礼的待遇。这两句诗展示了他一生的荣耀和尊敬。
    第六联“及予之莅政,倚任原非轻”表明在他执政的时候,对他非常信任。“时时有赞襄”则是指经常得到他的辅助和帮助。最后一句“休哉国之桢”,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七联到第九联继续赞美张廷玉的品德和才能。“悬车回故里”指的是他辞官归乡;“乞言定后荣”则是希望他留下一些遗言,以供后世纪念。这几句诗表达了对他晚年生活和精神风貌的赞赏。
    第十联“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表示如果他还有知觉的话,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这一句诗展现了诗人对张廷玉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赞美张廷玉的人品、才华和贡献,表达了对他的敬爱之心以及对历史的尊重和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高尚品德和历史功绩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