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逃名处,何如郑子真。
种松曾买地,养竹为投纶。
岁月杯中尽,琴书枕上亲。
鹿车应共挽,持此谢风尘。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谷口(一个隐居的地方)追求简朴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

“谷口逃名处,何如郑子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逃名”意味着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心灵的自由。”谷口”是指一个地方,而”逃名处”暗示了这个地方与世隔绝,是逃离尘世喧嚣的理想之地。”何如郑子真”则引用了春秋时期隐士郑国的例子,表示与郑子真相比,这里的隐居生活更能满足他追求隐逸的愿望。

“种松曾买地,养竹为投纶”,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谷口种植松树和竹子的情景。”种松”和”养竹”都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活动,代表着他们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曾买地”暗示了诗人为了营造一个适合隐居的环境而付出的努力。”为投纶”则可能是指钓鱼或者垂钓,这是古代文人常见的休闲方式。

第三,”岁月杯中尽,琴书枕上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美好想象。”岁月杯中尽”意味着时间的流逝,而诗人却能在隐居生活中尽情享受生活。”琴书枕上亲”则形容了诗人在枕边翻阅书籍、弹奏古琴的乐趣。这种生活状态让人感到宁静而充实。

“鹿车应共挽,持此谢风尘”,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鹿车”可能指的是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象征着隐居生活的自由和轻松。”应共挽”暗示了诗人与朋友或亲人一同出行,共同体验隐居生活的乐趣。”持此谢风尘”则是说,带着这份宁静和满足,感谢世间的一切纷扰,表达出对现实生活的淡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谷口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和诗意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