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树间,良夜气以静。
溪水鸣潺潺,柔浪撼倒景。
吾徒乃无事,投足避闾井。
故人送柴门,有烛未须秉。
穿汀互歌答,花径曲于绠。
碧海流清光,搜奇刻妆靓。
造化无停机,变态在俄顷。
林深杂渔唱,不异太古永。
名浮何足竞,蹙蹙究靡骋。
神役中动摇,就儒耻进幸。
诗书散左右,字字尽斫郢。
微言立根株,内固则外屏。
惟我二三子,相对心耿耿。
交病还交攻,自励诚自幸。
悔尤何穷斯,掩德讵一眚。
波澜触尘网,谐笑蹈语阱。
林杪落梵钟,流响发深省。
爽气涤酒肠,野色洗诗境。
感愤机两忘,风露戛衣冷。
一啸溪光溶,归路散人影。
【译文】
明月从树间升起,夜色十分宁静。
溪水潺潺流过,柔波拍打着岸边的景色。
我和朋友无事可做,只是投足在乡间的小路旁。
故人送柴门,有烛不用燃。
我们穿行小桥上,互相歌唱答对,花径弯弯曲曲。
碧海流清光,寻觅奇景美装靓。
造化无停机,变化只在瞬间。
林深处传来渔歌声,不异于太古时代。
名声如浮云,何足为竞?
蹙蹙求名终归无成,令人叹息。
神游心内摇动,追求学问也耻于进幸。
诗书散放身边左右,字字都精凿郢。
微言立根株,内心坚固则外境屏蔽。
我和二三子,相对心意耿耿。
交病相互攻讦,自我勉励真自幸。
悔尤无穷尽,掩蔽过失哪一次不是错误?
波澜触动尘网,谐谑欢笑陷于陷阱。
林梢传来梵钟声,响彻深山使人深思。
爽风涤荡酒肠,野色洗涤诗境。
感愤之情两忘,风露打湿衣襟冷。
一声长啸溶化了溪光,归路散去人影。
【注释】
①方容:指月亮初升的样子。
②良夜气以静:“良”一作“清”。
③吾徒:作者自称。
④闾井:里巷和井台。
⑤投足:步行。
⑥投:一作“投倚”。
⑦投足避闾井:意谓避开里巷和井台。
⑧故人:老朋友。
⑨投:一作“趋”。
⑩有烛:一作“有炬”。
⑪互歌答:彼此歌唱应答。
⑫花径曲:曲折的小道。
⑬汲泉:汲引泉水。绠(ɡěnɡ):汲水的绳索。
⑭碧海流:一作“碧海涌”。
⑮搜奇刻妆靓:寻找奇异美丽的事物并加以刻画。
⑯造化:自然。
⑰中动:内心动荡。
⑱太古:远古时代。
⑲名浮:名声虚浮。
⑳蹙(cù)蹙:困顿的样子。
㉑就儒:向儒家学习。
㉒就:一作“趋”,近,趋向。
㉓幸:一作“幸”,得志。
㉔斫(zhuó):砍削、雕刻。
㉕左右:周围。
㉖内固:内心坚定。外屏:外饰屏风。
㉗惟:一作“唯”。
㉙二三子:二三人,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和他的朋友们。
㉚心耿耿:心情郁结。
㉛谐笑:同声笑谑。蹈语阱:同声嘲笑。
㉜林杪:树林的尖端或梢头。落梵钟:佛教用语,指佛寺里敲出的梵音。
㉝流响:一作“流响发幽情”。
㉞风露:一作“风露寒”。
㉟戛衣冷:一作“衣襟冷”。
㊱就:趋近、接近。一作“趣”。
㊳就:一作“趋”。
㊴机:一作“机事”,机巧之事。
㊵触:接触。尘埃网:《庄子·齐物论》中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地与人并生,万物并育,而道德经其始终。”此句是说《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人为干预。
㊵谐笑蹈语阱:同声笑谑嘲弄。
⑥林杪:树林的尖顶或梢部。落梵钟:佛教用语,指佛寺里敲出的梵音。流响:一作“流影”。发深省:一作“发深省”。
㊧爽气:清凉的气息。涤酒肠:一作“涤酒肠”。
㊵洗:一作“涤”。
㊶机两忘:忘却一切机巧之事。
㊷戛衣冷:一作“衣襟冷”。
㊸一啸:一作“一啸”。
㊹溪光:溪水之光彩。溶:一作“溶漾”。
【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全篇写景抒情,意境高远,语言明净简练,韵律和谐优美。诗中的山水景物,既有清秀的山水之美,又有高远旷达的意趣。诗的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清新优美的月夜图景,接着写朋友来访,闲谈至深夜,最后诗人抒发感慨,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高远,语言明净简练,韵律和谐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