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没苍烟根,端倪太古脉。
枢维洞穴牖,虚无削高壁。
繁采垂五光,远影带一碧。
芝菌蔚霞气,土石为天色。
玄雾共昏晓,幽苔无今昔。
鸣壑响易秋,绝巘气先夕。
险通崩剥痕,冥会神鬼迹。
宁知下界雨,但睹上方黑。
盘涡绕一线,澒洞塞四极。
寥虚冥我心,玄化培我翼。
二气岌相缠,万象陡然立。
倒觉鸿蒙合,俯愁象纬侧。
骖驾九神君,龙虎来迎接。
【注释】
登衡山南天门:登上衡山的南天门。衡山,在今天安徽省境内。南天门,即南岳庙,位于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处。
苍烟根:指山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木。
端倪:端倪原意是树梢的分枝,这里比喻事物的头绪、端绪。
枢维:枢纽,关键部位。
洞穴牖:洞穴的窗户,这里指山中的石洞。
五光:五种光彩。
远影带一碧:远处的影子映衬着一片青翠。
霞气:云霞。
土石为天色:大地的颜色就是天空的颜色。
玄雾:浓密的雾气。
幽苔:深埋地下的苔藓。
鸣壑:山涧中发出的声音。
绝巘(yǎn):高耸入云的山峰。
崩剥(bēng bō):山体风化剥落。
冥会神鬼迹:与神明鬼怪相遇。
盘涡:环绕的水流。
澒洞:形容深邃广大。
寥虚:空旷,虚无缥缈。
玄化:指道教的神秘变化。
二气:天地间的阴阳二气。
相缠:相互缠绕。
鸿蒙:混沌未开的世界,这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象纬: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这里指天上的星星。
骖驾:同乘一辆车。
九神君:指神话传说中的九位神仙。
龙虎:传说中代表龙和虎的动物。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登衡山南天门所见景物的古诗。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山景写得如画一般美丽壮观。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认识。
首句“出没苍烟根,端倪太古脉”,描绘了山脚下茂密的草木和古老的山脉交织在一起的景象。这里的苍烟和太古脉,分别代表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历史的沉淀。
接下来的句子“枢维洞穴牖,虚无削高壁”,则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石洞和悬崖峭壁。这些景观如同大自然精心布置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繁采垂五光,远影带一碧”两句,则是从远处观看,山色斑斓,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而“芝菌蔚霞气,土石为天色”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山间生物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玄雾共昏晓,幽苔无今昔”两句,更是将山中的氛围描绘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早晨的薄雾还是傍晚的黄昏,都是那么地宁静、安详。而那深埋地下的苔藓,仿佛见证了世间万物的变迁。
“鸣壑响易秋,绝巘气先夕”四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声音和气息。每当秋风萧瑟,山中的溪流和松涛声便此起彼伏,仿佛奏响了一曲秋天的乐章。而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更是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和壮丽。
“险通崩剥痕,冥会神鬼迹”两句,则揭示了山中的危险与神奇并存的现象。那些历经沧桑的老树和巨石,仿佛是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宁知下界雨,但睹上方黑”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理解。他明白,即使是下界的雨水,也只能映照出上方的天空之黑。这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尊重,也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最后两句“盘涡绕一线,澒洞塞四极”,则以简洁的语言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山中的河流如同一条丝线般曲折蜿蜒,而山体的深处则充满了无尽的秘密和奥秘。这种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敬畏,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体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山中的美丽与神奇。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独特理解。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敬畏,不仅令人陶醉其中,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