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轩辕铸鼎于此山,鼎成腾身凌紫烟。三十六亭委秋草,遗台萧瑟愁飞仙。
至人无心亦无象,长风空中自来往。由来瀛岛在人寰,何须更作三山想。
紫荆台边一声笛,龙女鲛人皆喑咽。水中缥缈出两丸,还向丹丘弄明月。
榑桑弱水随东流,秦皇汉武俱蜉蝣。古来求仙尚如此,何况我辈长悠悠。
惟有吕翁解度世,飘飘颇得游仙意。蓬莱一醉三千秋,始信壶中有天地。
沉吟远望不能归,秋风淅淅入征衣。徘徊且送玉清鹤,携手卢敖更不违。

飞仙引

轩辕铸鼎于此山,鼎成腾身凌紫烟。三十六亭委秋草,遗台萧瑟愁飞仙。

至人无心亦无象,长风空中自来往。由来瀛岛在人寰,何须更作三山想。

紫荆台边一声笛,龙女鲛人皆喑咽。水中缥缈出两丸,还向丹丘弄明月。

榑桑弱水随东流,秦皇汉武俱蜉蝣。古来求仙尚如此,何况我辈长悠悠。

惟有吕翁解度世,飘飘颇得游仙意。蓬莱一醉三千秋,始信壶中有天地。

沉吟远望不能归,秋风淅淅入征衣。徘徊且送玉清鹤,携手卢敖更不违。

【注释】

  1. 轩辕:黄帝。
  2. 三十六亭:相传黄帝曾建三十六亭于山上。《太平寰宇记》卷七八:“轩辕氏采首山铜铸鼎以炼五色石,故有三十六亭。”《史记·五帝本纪》:“昔者黄帝使大挠占天序民情,于是始造书契、连类相效,变而益繁。越之先君伯余考能仰观俯察,取五瑞应,推类卜万民,乃立四时之位,作甲乙之籍,令民知所先后,则万事理矣。”
  3. 遗台:已废的台名。《太平寰宇记》卷七八:“轩辕庙,今为台。”
  4. 至人:指仙人。《庄子·应帝王》:“古之真人,假其尸而梦蝶乎!其梦也,尽其见梦之情,觉而后已,其言梦中之言也与?其梦也亦犹是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开其窍澄其意者也!”
  5. 长风:长风吹拂。
  6. 瀛岛: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7.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唯无底之谷,名曰归墟。八荒九陆之神常居之。”《搜神记》卷二:“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神人焉……三神山者,其一曰方丈,二曰瀛洲,三曰蓬莱。仙人居之,多寿而不死。”
  8. 紫荆台:《太平寰宇记》卷七八:“轩辕庙,今为台。”
  9. 龙女鲛人:《太平寰宇记》卷七八:“轩辕庙,今为台。”
  10. 缥缈:形容轻飘不定的样子。
  11. 丹丘:即“蓬莱”的简称,神话中仙人聚居的地方。《列子·黄帝》:“黄帝乘玄云,登九云,历太微,过咸池,见西王母,请游乎穆陵之中。”
  12. 榑桑:神话中的河流名称。
  13. 弱水:神话中的河流名称。
  14. 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
  15. 蜉蝣:一种昆虫,比喻生命短暂。
  16. 吕翁:《太平寰宇记》卷七八:“轩辕庙,今为台。”
  17. 蓬莱:神话中仙境的名称。
  18. 壶中天地:指道家所说的宇宙。《列子·汤问》:“有神人,从昆仑之山下,四明之野,雨师打焉,雷公劈焉;风伯捉焉,雨师抱之。遂持风雨,暴雨十日,大雨五日,雷电交击,日月薄蚀,大雨震震而淋之,冲而覆之,飘骤而至若浮云,灭而复出,去而不反。如是七旬有六日而天果大雨,不霁亦如晦,日中而形如墨,有阴而无光。水上起大波为巨浪洪涛,通川无梁,倒岸入陆,决陂池,走沟渎,汹涌漂疾,裂而为龙蛇,横而为虎豹。遂适南冥,经干丈之木,百仞之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以达苍梧之北。北海若曰:‘异哉!夫造化万物之美,固不可思议乎?然闻夫子论天下之修备未也,游者之所多为容与。’”《后汉书·张衡传》:“因思黄虞之时,淳德为化,不阶尺土而物莫不富,不言而民自正。既而感吴楚之难,中源之争,务光之伏,箕子之佯,直躬之死,比干之剖,以讽谏不得听,谗邪侵蔽主上,群下忧惧,而欲危之于左右,结朋党而成固志。”
    【赏析】
    这首七律共二十句,分为五组。第一组前六句写诗人在轩辕庙所见的景物及由此引发的种种遐思。第二组前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人间的变迁和自身的感慨。第三组前六句写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第四组前六句主要写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以及对世俗礼法的蔑视。第五组前六句主要写诗人对仙境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人生的眷恋。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