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难兄文正以镇石头,回忆雨花战罢,穴扫渠擒,弹指已廿有六年,况更经七载兼圻,南洋波靖,北国烽销,到今遗爱有碑,白下怀贤,一瓣馨香齐坠泪;
后阿咸惠敏而骑箕尾,何堪露薤歌残,人亡国瘁,伤心才百数十日,最痛是三朝元老,钟阜云颓,淮流潮咽,差堪易名锡典,紫光留像,千秋竹帛与招魂。
【注释】
曾国荃:湘军将领,名营。文正:曾国藩的别号。镇石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在南京城外的石臼湖击败太平军,曾国荃以水师提督衔率兵驻守此地。雨花台:位于南京西郊,是纪念太平天国领袖天京陷落的烈士之墓。穴扫渠擒:指曾国荃率湘军攻克南京城,清除了太平军的巢穴。弹指廿六年:一弹指头二十年。兼圻:同时担任一方长官。南洋波靖:指平定太平天国后,东南沿海一带安定无事。北国烽销:指北方边疆太平无事。遗爱有碑:对曾国荃的功绩留下了不朽的纪念。白下怀贤:怀念贤人。一瓣馨香:指曾国荃为国献身的精神值得后人崇敬。
阿咸惠敏而骑箕尾:指的是曾国藩。箕尾,星宿名。《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入云,帝御乃风,扬云,凤皇、甘露下,神龟枚脱而出,遂加赠黄帝箕、毕二星。”箕、毕二星,星名。箕星主商,毕星主周。这里借指曾国藩辅佐清室创业有功。露薤歌残:《薤露》为汉末曹操送葬时所作的挽歌。“薤”即韭菜,古代用作丧礼。露薤歌残,指曹操死后,有人作挽歌哀悼。人亡国瘁:国家因他死去而衰败。伤心才百数十日,最痛是三朝元老:指曾国藩死前一年病死,当时太平天国已灭亡,故有此说。三朝元老,指曾国荃自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任两江总督,共三十年,所以称其为“三朝元老”。钟阜云颓:指曾国藩去世后,清廷追赠太傅衔,谥“忠襄”,并建祠钟山(今紫金山),称为忠襄公祠。淮流潮咽:淮安地区太平军被剿灭后,朝廷派李鸿章去淮阴巡视,见百姓安居乐业,感慨地说:“淮流潮咽。”差堪易名锡典:意思是勉强可以改易祠堂的匾额。紫光留像:指曾国藩画像悬挂在祠堂内。千秋竹帛与招魂:意指曾国藩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永垂不朽。
赏析:这首诗是挽曾国荃的联语,由诗题可知,曾国荃为“文正”曾公的侄孙,故称“曾国荃”而不是直接称“曾公”。曾国荃字伯涵,号莲峰,江西萍乡县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编修。曾国荃为官清廉,不慕荣利。他长期驻防南京,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又平定了西北的回民起义。同治四年(1865),曾国荃病逝,享年四十九岁,清廷追赠太子太傅衔,谥文毅,并建忠义祠。此联即写于曾国荃病故后不久。
上联赞颂曾国荃镇守南京石臼湖、铲除太平军巢穴、平定东南沿海的功劳。曾国荃率部攻占南京城后,就地驻扎下来,曾国荃治军严明,作战勇敢,深得部下的拥戴和尊敬。他先后三次率军进攻南京城,每次都大获全胜,使太平军元气大伤,从而奠定了清军平定江南的基础。
下联则赞颂曾国藩的功德。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主持过洋务运动。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侄儿,所以称曾国藩为“文正”,又称“文毅”。曾国藩在位期间,曾国荃随其父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曾国藩去世后,清廷为了褒奖他的丰功伟绩,追赠他为一等勇毅侯。曾国藩一生廉洁奉公,不贪钱财,不图享受,深受人们的敬重。他曾在家乡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湖南高等学堂。他一生勤勉治学,著述宏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