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不胜销,梦还无据。
悲秋情向篱边诉。
红尘碧落两茫茫,疑形疑影知何处。
恨海谁填,情天莫补。
此情此恨同千古。
写生只算返生香,年年秋到侬为主。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

前题:指这首词,是作者在《踏莎行·秋思》一词之后所写的。

魂不胜销:魂灵被愁苦所摧折。

梦还无据:梦境没有凭据。

悲秋情向篱边诉:悲愁的情思向篱笆旁边诉说。

红尘碧落:佛家语,谓尘世和天界。

两茫茫:一作“两相茫”。

恨海谁填:怨恨像大海一样深,有谁能填平?

情天莫补:感情的天空(比喻心胸)无法修补。

此情此恨同千古:这种哀怨之情和这种恨怨之痛,与千古的往事一样。

写生:绘画。

返生香:返生的芳香。指花蕊。

年年秋到侬为主:每年的秋天,我都是这里的主宰,即主宰这里的一切。

【赏析】

《踏莎行·秋思》,这是一首抒写作者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中一切美好事物产生深深眷恋的感怀之作。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以景结情,下片以情衬情。从整体看,全词意境开阔,语言优美,情感真切,耐人寻味。

上片首句“魂不胜销,梦还无据”,是说魂灵被愁苦所摧折,梦境没有凭据。一个“销”字,道出诗人内心极度的痛苦。次句“悲秋情向篱边诉”,是说悲凉的情怀向篱笆旁边诉说。这句是承接上句而来,是说魂灵被愁苦所摧折,梦境没有凭据,而悲愁的情怀又向篱笆旁边诉说着什么。一个“诉”字,说明诗人内心的痛苦已经达到了极点。“红尘碧落两茫茫,疑形疑影知何处。”两句是说,世俗的世界和天国的境界都迷茫一片,不知自己的形体和影像究竟在哪里。一个“茫”字,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无依之感。“恨海谁填,情天莫补。”两句是说,这无穷无尽的悲哀如同大海一般深邃,有谁能把它填满呢?这无边的悲伤就像天空一样高远,有谁能将它填补呢?一个“谁”字,一个“莫”字,写出了诗人心中无比悲痛的心情。

下片开头四句:“写生只算返生香,年年秋到侬为主。”“写生”二字,是借用佛教禅宗故事中的“画沙成佛”之说,意谓将生命比作花朵,将灵魂比作花朵上的芬芳,只有当自己真正领悟了生命的本质时,才能把生命的芬芳留在自己的心田里,而不是随风飘散。“年年秋到侬为主”,意思是说,每年到了秋天,我都成了这里的主宰。这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它既照应了前面的内容,又为下文铺垫了伏笔。接下来三句:“写生只算返生香,年年秋到侬为主。”“此情此恨同千古,写生只算返生香。”意思是说,我虽然将生命的芬芳留在了心田里,但这种哀婉的情感却与千古的往事一样,永远都不会消失。“此情此恨同千古,写生只算返生香。”两句是说,我这种哀婉的情感与千古的往事一样,永远都不会消失;而我留下的芬芳却只是一缕清香,难以永久。这两句话是全词的主旨所在,也最能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写生”二字是作者自创的词语,它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又是对后面内容的预示。“写生”一词在这里并不是真的去画花或者画树,而是用花蕊的芳香来象征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年年秋到侬为主”,是说每年的秋天,我都要来到这个地方,作为这里的主宰。“侬”是吴地的代称,也就是“吾”,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每年到了秋天,我都要来到这个地方,作为这里的主宰,让这个秋天成为我的主宰。

整首词意境开阔,语言优美,情感真切,耐人寻味。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爱情、友情等美好事物的无限眷恋之情,而且还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高度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