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游剑外,蜀道在青天。
回首三坡路,开荒几百年。
地偏曾置驿,山尽即乘船。
秦栈知何似,愁生落照边。

夜郎三坡

昔人游剑外,蜀道在青天。

回首三坡路,开荒几百年。

地偏曾置驿,山尽即乘船。

秦栈知何似,愁生落照边。

译文:
当年有人游览剑阁时,蜀道就在那蓝天之上。
回顾那些崎岖曲折的山路,已经有几百年没有人行走了。
因为地处偏僻,曾经设立了驿站;当山峰消失殆尽时,便可以乘船前行。
但与那古老的秦栈相比,这里的景色又有何等相似呢?
只因为那夕阳西下之时,我独自站在这荒凉之地,不禁感到愁绪满怀,仿佛被落日余晖笼罩。

赏析:
“昔人游剑外,蜀道在青天。”这是诗的开头,也是全诗的引子。这里通过“昔人”这个词,诗人引出了一段关于过去的旅行记忆。剑阁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关口和军事要地,其位置特殊,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蜀道,作为一条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险峻之路,更是以其艰险著称于世。在这里,“剑阁”和“蜀道”这两个名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暗示了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对历史的回望和对未来的思考。

“回首三坡路,开荒几百年。”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三坡”指的是四川境内的三个著名景点,如乐山大佛、峨眉山、瓦屋山等。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旅游胜地,同时也是自然风光的瑰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方也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了今日人们口中的“开荒之地”。这不仅反映了自然景观的历史演变,也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地偏曾置驿,山尽即乘船。”这两行诗进一步描绘了蜀道沿线的交通条件和地理特点。在古代,由于蜀道的险峻,使得沿途的交通设施相对简陋。“地偏”意味着地势较为偏僻,“曾置驿”则表明在过去这里设有驿站供行人休息。然而,随着山路的延伸,“山尽即乘船”这一表述揭示了一种逐渐过渡到水上交通的趋势。这不仅说明了蜀道交通条件的变迁,也反映了人类适应环境、利用自然的智慧。

“秦栈知何似,愁生落照边。”这两句诗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感慨。“秦栈”指的是秦岭上的栈道,它不仅是古代连接关中平原与巴蜀两地的重要通道,更是一道充满诗意的风景线。然而,诗人却用“知何似”来表达对秦栈的怀念之情。这种怀念并非仅仅因为其历史价值,更在于它见证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挑战和征服。同时,“愁生落照边”也透露出诗人在面对壮丽景色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有对未来道路的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蜀道及其周边景点的描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印记。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历史、环境和未来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