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诗句:

  1.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2.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3.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译文:
4月2日,我和友人游完白岳之后,便去黄山泡温泉。温泉的水甘甜清凉,就在山崖下。晚上住在慈光寺。
早上,寺庙的和尚告诉我:“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险峻,即使用兜笼也装不下。您走路辛苦了,幸好有个土人善于背客人,叫海马,可以为您服务。”于是带了五六个健壮的人过来,每人都拿着几丈长的布。我自笑年纪大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被背在背上。起初还努力不让自己倒下,到后来非常疲惫了,只好让他们把我背在背上走一半。走到云巢时,道路断了,只能爬木梯上去,只见万峰插天,慈光寺仿佛掉入了锅底。那天傍晚到了文殊院住了下来。
当天下雨而且很冷,端午节的时候我仍然裹着厚厚的皮衣点着火取暖。天空中的云雾突然消失不见了,转眼间天空变得一片混沌,我们两个坐下来,只能分辨出声音。散了之后,我就走到了立雪台。那里有一株古松,根部生长在东边,树干横卧在西边,树梢朝向南方,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面,岩石好像有了生命一样,好像它里面有空的地方,所以能够藏在这里,而和它融为一体。又像畏惧天高,不敢向上伸展,直径达到一米多,高度没有两尺。其他类似的松树很多,无法一一记起。傍晚时分,天空的云气变得更加清澈明净,众山峰就像子孙们俯伏在地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黄山的经历,包括登山、温泉洗浴、住宿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态度。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