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嗜羊枣,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开头: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这里的“所好轩”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一个喜欢书籍的地方。作者通过描述袁子(指袁枚)的爱好广泛,但是唯独对书籍钟爱有加,以此来说明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书籍的普遍性和不可或缺性,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年,不论是健康还是疾病,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书籍始终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诗句是: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嗜羊枣,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这里,“虽然”一词用来转折,表示虽然袁枚接受了其他人的爱好,但是他只钟爱书籍,这与其他人不同。作者用曾皙的例子来说明,虽然他喜欢吃羊枣而不是脍炙,但是这并不是他的真正喜好,真正的喜好是书籍。因此,他的其他喜好都不如他对书籍的喜爱重要。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喜好——喜爱书籍。
我们看到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时候我就非常喜欢读书,但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感到非常苦恼。现在我已经老了,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可以买很多珍贵的书籍了。但是,我也担心这些珍贵书籍会失去,因此更加珍惜它们。最后,作者决定将自己的房间命名为“所好轩”,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书籍的热爱和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袁枚的爱好和对书籍的热爱的描述,表达了对书籍的深深敬意和热爱之情。同时,也通过比较和对照,强调了书籍的重要性和无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