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矣。
这首诗的作者是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县人。他的父亲可大,是明朝末年登莱的总兵,毛文龙率领的部队反叛,诱捕并杀害了巡抚孙元化。得知此事后,张怡以诸生的身份被授与锦衣卫千户的官职。甲申年,流贼攻破京师,遇到一个流窜的将领,不屈不挠,被敌人捆绑起来后被肆意掠夺,他的同伙看到他的义举后便放他逃走。很久之后,他才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只有一个人寄住在摄山僧舍中,不去城市,乡人称他为白云先生。
当时,三楚、吴越的老年人大多立下名义,用文学艺术相竞逐。而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则亲自在农村耕种生活,虽然是一个贤良的士大夫,但也不能看见他们的面孔,然而还有书籍流传在人间。而先生则亲身从事樵汲劳作,口里不说《诗》、《书》,学士词人也无所寻求取索,四方的官宦贵族往来不绝,每天都来到这座山峰,但不知道山中有这样的人物。
张怡的父亲与他处士公佩时常询问起居情况,进入他家时,架上有几十几百卷书籍,都是他所著的经传和论述史事的文章。请求让他借阅其中一部分,他不允许说:“我要把余生都用尽了,已经购买两瓮酒了,下葬的时候就把这两瓮酒一并埋藏。”终年八十多岁。平生的亲戚朋友,早就为他准备了许多优良的木材来制作棺材。病危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哭着说:“从前先将军受命保卫危城,没有亲属在旁边照顾入殓,虽然改葬,亲自制作的棺木,不能更换啊。我怎么能忍受呢?”回头看着从侄子某,催促换掉棺木和定好的附身的衾衣,于是去世。这时张怡的父亲正好回皖桐,回来后就已经开始安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