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门待之。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霞轩著白袷衫,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箫,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东坡也?
湖心泛月记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
诗一: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门待之。
注释与译文:
- 杭人佞佛:杭州的人们迷信佛教。
- 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六月十九日是佛教徒的节日。
- 先一日,阖城士女:在这一天之前的一天,全城的男女都出来。
- 进香于三竺诸寺:在三座著名的寺庙中敬献香火。
- 有司不能禁:虽然有官员试图阻止,但未能成功。
- 留涌金门待之:官员们被留在城门等待。
赏析:
此句描述了杭州市民对佛教的虔诚和节日前的繁忙状态,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宗教活动的热烈响应。同时,“有司不能禁”表达了官方在处理此类事件时的无力感,突显了民间信仰的力量。
诗二: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亦出城荡舟为湖游。
注释与译文:
- 余食既:吃完晚餐后。
- 同陈氏二生:和陈家的两位年轻人一起。
- 霞轩:指陈氏家中的一名成员,名为霞轩。
- 诒孙:另一位陈氏家中的成员,名叫诒孙。
- 亦出城荡舟:也离开城市在湖上划船游玩。
赏析:
这句描述了一个家庭和朋友在饭后一同外出享受自然美景的情景,突出了休闲生活的惬意以及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的乐趣。
诗三: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
注释与译文:
- 霞轩能洞箫:霞轩擅长吹箫。
- 遂以箫从:因此带着箫同行。
- 月上吴山,雾霭溟蒙:月光照亮了吴山,周围笼罩着一层薄雾和淡淡的云烟。
- 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远处灯光时隐时现,间隔大约有一丈左右的地方有六七处。
- 画船也:这些灯光看起来像是画船上的装饰。
- 箫于中流发声:在江流中央吹起了箫。
- 声微细,受风若咽:声音非常细小,好像被风吹得断断续续。
- 而凄悄哀怨:声音凄凉而又带有哀伤之情。
- 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湖上的山峦似乎都被这哀怨的气氛所感染。
赏析:
这一段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箫声与夜晚的景色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深的秋意和孤独的情感。通过这种艺术手法,作者成功地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四: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注释与译文:
- 雾消:云雾消散了。
- 月中湖水纯碧:月亮下的湖水变得异常清澈碧绿。
- 舟沿白堤止焉:船只沿着白堤停靠。
- 余登锦带桥:作者本人登上了锦带桥。
- 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霞轩背着月光吹箫。
- 入柳阴中:进入了柳树成荫的地方。
- 堤柳蓊郁为黑影:长长的柳条形成了一道道黑影。
- 柳断处乃见月:柳树稀疏的地方可以看到月亮。
赏析:
这一段描写了夜晚的美丽景色和人物的活动,强调了自然美与人文活动的结合。通过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西湖的自然景观,还表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互动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