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译文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赏析

《记寻大龙湫瀑布》,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诗。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追述历史,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的现状,第二部分写众人对远迹的困难看法,第三部分写自己的看法和行动。

“嗟乎”是感叹句的开头,表示作者对前文所述情况的感慨;“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是作者对现状的描述,表明“先王之道”已经衰颓不堪;“众皆以远迹为难”是说众人认为远离世俗才能保持清高,然而作者却认为“苟有识道者为之先”,也就是说只要有人懂得“道”的人能够为先导,那么保持清高就很容易了;“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是对历史上那些追随主流思想的人物的批评,这些人物虽然有才学,但由于被世俗所束缚,没有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两句“时君不寤,岂不惜哉!”是对当政者的讽刺,意思是说当政者不明白这个道理,真是太可惜了。这四句是对现状的批判,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这里的“舆者之诳”指的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即人们追逐名利的现象;“即暴于过客”则是说这种风气使人们变得浮躁,容易被外界的影响所左右。接下来的句子是对这种风气的批判,“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种风气已经让人们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只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并且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怨恨;“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这句话是对小人的讽刺,意思是说这些人不仅自己追逐名利,而且对君子的道路也充满敌意,认为这些道路对他们有利。

“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是这首诗的结尾,这里的“严光、管宁之俦”是指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们因为不满世俗而被世人所排斥;“匿迹销声”是指他们为了避免与世俗接触而隐藏起来;“不敢以身试”则是说这些人因为害怕被世俗所不容而不敢以身试险。

这首诗通过对现实的描述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